致敬天福山
2020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王德松
  打开电视,文登台正在报道:区委张宏璞书记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奔赴天福山起义孕育的“济南第一团”所在部队,联合举办纪念天福山起义82周年新闻,军地携手赓续天福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波澜,天福山是我心中的珠峰。曾经负责守护革命遗址的我,有幸拜见了参加天福山起义的前辈们,一件件往事,让我深切感受到,是先烈和前辈们的高贵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铸造了巍巍天福山。
  1997年,迎来天福山起义60周年。为搞好筹备,年初我们将编纂出版天福山起义文集的计划,上报市文化局。局党组研究,完全同意我们的方案。
  于是,敬请参加天福山起义的前辈们撰写史料的邀请信发出的同时,采访同步进行。
  我采访的第一人,是刘中华将军。他出生于文登营镇西字城村,海军东海第六舰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之一。天福山起义时,任“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指导员。
  刘老将军住在青岛海军干休所里。时年78岁,初次交谈,他乡音未改,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刘将军从早期参加革命讲到天福山起义。他语重心长地说:“天福山起义是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举行的,它不仅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更重要的是从天福山走出来的部队,在战火中发展壮大,成长为独立建制的27、31、32、41四个军,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从历史角度看,其影响非常深远,从全局高度看,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在世的老同志不多了,你们要赶快采访、收集、抢救史料……”老将军的谆谆叮咛,像铁锤一般敲击着我的心。我当即表示:“刘老,请您们放心,传承天福精神,我会竭尽全力。”
  刘老把自己珍藏的《27集团军军史》《开国将星》和他撰写的《夕阳集》回忆录送给我。同时把撰写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的文章交给我,这篇热情洋溢的6000余字的文章,是他收到我们的信后,开始撰写的。那时他正在住院,治疗眼疾一个多月期间,边打点滴,边朦胧着眼睛吃力地写作。这些文字,深情款款、感人肺腑。
  读着刘老和众多前辈们提供的丰富史料,我看到三军将士们在炮火硝烟中,前赴后继谱写的一部部不朽传奇。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敬仰之情鼓舞我们加快编纂速度。
  加班加点,昼夜奋战,历时半年,一部40余万字的《天福山丰碑》结稿。
  盛夏七月,我顶着酷暑,带着文稿,兴冲冲地奔向青岛,使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在刘老家里,迎面见到一位与刘老年龄相仿,身材魁梧,面带微笑的老人。刘老介绍:“这是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中纪委理论研究员柳运光,曾任胶东特委委员、天福山起义组织者之一,三军政治部副主任。为了帮你看稿子,我特意把柳老从沈阳请来,刚下飞机。”然后向柳老介绍“这是我家乡的小王,为天福山的事情来的”。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急忙上前紧紧握着柳老的手。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不辞辛苦,自费从千里之外赶来审阅文稿,这种对天福山挚爱深情,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之举,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三天两夜,两位老人看完文稿,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建议,把文稿中的修饰语言去掉,实事求是地记述天福山起义,让人们了解起义真相,知道天福山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按照二老的嘱托,我们忍痛割爱,重新修改,将文稿浓缩到24.1万字。
  8月20日,我再次来到青岛,与早已等候的前辈会面。两位老人不顾劳累,交替审阅。两天一夜看完文稿,脸上露出满意笑容。
  柳老说:“这样实事求是写很好,真实再现天福山起义历史事件。你们为天福山做了一件大事,我代表起义的老同志,感谢你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感谢的是两位前辈!”接着,我把市委领导恳请柳老做序的愿望讲明。
  柳老回道:“市委要我作序,那我要在序言中把理琪、吕其恩、于得水、宋澄、于烺、张修己、李紫辉、孙端夫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写上去,让读者引起重视。首先是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是他点燃起天福山起义的烈火,创建起一支英雄的‘三军'部队,他是天福山起义的灵魂人物。吕其恩是北方局党组织派来的代表。于得水是地方革命武装的代表,他带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起义的骨干力量。宋澄是我们党早期在这里开辟工作的代表。于烺要特别一提,他为革命贡献很大,而被错杀,组织为其平反,说明我们党是伟大而勇于改正错误的政党。张修己是农民革命代表,李紫辉是妇女代表,孙端夫是我们党统一战线的代表……总之,天福山起义队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革命组织。”
  序言敲定后,柳老严肃地说:“这本书,如有人提出非议,让他找我柳运光好了。”一句话道出一份担当精神,这份担当,高山仰止。
  从天福山走出来的将军,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为本书题写“纪念天福山起义60周年”贺词。海军上将李耀文为本书题写《天福山丰碑》书名。刘中华将军、张玉华将军、刘汉将军、41集团军张序登将军,27集团军钱国梁将军,原中共胶东特委委员、中纪委理论研究员柳运光,山东省人大副主任苗枫林,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于占德等前辈为本书题写了贺词。
  这本全面系统记述天福山起义壮举的文集,凝聚着众多革命前辈的心血,展示了天福山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浓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段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历史,彰显出天福山是一座伟大的山,光荣的山,英雄的山。英雄不朽,历史不朽,精神不朽!
  致敬天福山!
  王德松,山东文登人。副研究馆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威海作家协会会员、文登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著有《天福山丰碑》《路从这里延伸》《文登学子著述录》《梁氏庄园》《古镇高村》,主编《文登文化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