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台雪超 通讯员 岳宗庆 段晓通 李莹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生态文明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的美丽图画生动展开。
中国要美,农村先要美。新时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幸福落脚于民的根基所在。
青岛市崂山区共有3个涉农街道,分别为沙子口、王哥庄和北宅街道,这3个涉农街道共有109个农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近年来,崂山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百村千巷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2021年2月,青岛市崂山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在2021年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次暗访抽查中,崂山区两次位列七区市第一。
“扮靓”新农村
乡村更美更宜居
处处山水诗,村村写意画,举目皆风景,村民笑开颜……这是走进崂山区乡村的真实写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小区健身广场上,有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打拳跳操,天真活泼的孩童追逐嬉闹;道路两侧,一座座生态农场、乡村民宿映入眼帘;茶园、果园里,茶农们辛勤劳作,游客正在体验采摘的乐趣,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崂山区地域文化的乡村画卷成为幸福新农村的生动注解。
但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与“脏乱”联系在一起。“以前村里环境差,没有固定垃圾场,柴草乱放,垃圾成堆,现在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住在崂山区慕武石社区的李老先生介绍。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崂山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建设农村“美丽家园”,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崂山区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措施。相继出台《关于建立崂山区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崂山区美丽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健全崂山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2021年崂山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崂山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体系。
体制机制保障是崂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卫战”的基础,由崂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崂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百村千巷万户”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指挥部,创新实施“百村千巷万户”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围绕“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总体要求,将环境整治标准逐一细化为上至山、海、河、林、村,下至道路、广场、沟渠、厕所、环卫设施的20项具体要求,建立系统的量化打分评价体系。
乡村要美,生态环境要提升,而困扰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个突出要点就是生活垃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崂山区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营造洁净生活环境。建立保洁有队伍、投放有标准、清运有规范、处置有场所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保障体系,同时,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行村收、街运、区处理,生活垃圾运送至市垃圾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置,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2021年初,崂山区正式启动撤桶并点和密闭式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厢房建设投放任务,有序推进投放点升级改造。目前三个农村街道共有28个社区主动申报市级示范社区(村)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村)和镇级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站。
另外,崂山持续推进农村改厕4+N规范升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民生短板,以“信息化”推动“厕所革命”,通过建立崂山区改厕智能化管护系统升级后续管护服务,将崂山区三个街道2016年以来的改厕数据纳入改厕信息系统,并设置村、街道、区级管控端、车辆端及维修端APP等,实现报抽、报修、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实现改厕后续信息化、智能化管护。自实施“厕所革命”以来,崂山区乡村的厕所已经由昔日的“脏乱差”变为“颜值高”“信息化”。
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崂山区把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崂山区共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美丽庭院2654户、美丽街巷12条,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全区好风光”的格局。
因地制宜治理污水
守护乡村“青山绿水”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崂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是重中之重。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崂山区编制印发《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19-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109个农村社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崂山区通过涉农资金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周边、可以就近接入市政管网的社区,一律接入管网;二是对位于山区、无法接入市政管网的社区,主要采取“三格化粪池+污水处理模块”方式,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三是对位置偏远、极少数自然村的住户,主要采取“污水收集池+定时清运”的方式进行处理,确保污水不入海、不入河。
同时,对于确定实施污水管道建设工程的社区,按照“系统规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长效”的原则,对有条件、有需要的社区同步实施强弱电、燃气、供水等管线综合敷设,避免后期重复挖掘、重复投资。
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崂山区持续多年投入,截至目前,崂山区共启动91个社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敷设污水管网850余公里,建成污水处理模块35座,累计完成了79个社区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工作。计划2022年实现辖区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管网+设施一体化专业运维。
让绿水长流,让乡村留住乡愁,让生态之风吹遍乡村,随着污水管线为主的综合管线建设工程在崂山区遍地开花,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民生获得感也在不断释放。
美丽生态带动美丽经济
产业振兴拉动乡村振兴
闲置农房改造之后成特色民宿,每年带来数以万计收益;乡村木栈道连接着茶园、水库,成为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新景观……在崂山,原本贫弱的社区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以产业振兴拉动乡村振兴,形态多样、模式多元的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崂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崂山区北宅街道周哥庄社区的中药种植基地里,110亩藏红花已经进入播种期。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200多名村民参与到藏红花种植、维护、采摘等工作中,较往年人均增收2万—3万元。
崂山东麓的晓望社区是2018年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社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打造生态文明社区为主线、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茶产业为重点,依托千亩崂山茶园、万亩生态山林以及600余年的历史文化,成立了晓望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晓望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不断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带动了周边社区特色农家宴、民宿等产业的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0余万元。
在崂山区,像周哥庄、晓望一样蝶变的乡村还有很多,我乐社区保留崂山农家韵味,发展特色农家宴;凉泉社区以政府、农村、社会资本联合的方式,打造新型乡村文旅社区“凉泉理想村”;解家河社区围绕樱桃产业,做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探索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让居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崂山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投身崂山新农村建设。崂山区搭建乡村振兴青年创客联盟,开展主题研讨、观摩学习、合作洽谈等活动,吸收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落实乡村人才政策资金兑现,发放乡村之星年度津贴26.4万元;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全民创业活动中的作用,为全区83名农村创业者发放农民创业担保贷款505万元;推选市级优秀团干部、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余人,培育区级先进典型100人,推选“新乡贤”“小名人”100余名。
长效机制治标治本
增强群众幸福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相拥的风光,郁郁葱葱的田园,村民之间其乐融融,这一幅山村的“富春山居图”正是崂山区乡村的真实写照,乡村振兴最终落脚于增进民生福祉。
同心共筑小康梦,美丽乡村入画来。崂山区紧扣农村发展实际,聚焦“三个关键”,紧抓“四大治理”,抓实“三项机制”,探索了一条崂山村庄清洁行动的“三四三”新路子。
“三个关键”即聚焦机制、标准和制度这三个关键,为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四大治理”为紧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紧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紧抓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紧抓不良习惯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关键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三项机制”即提高群众参与和管护水平。崂山区健全城乡一体化长效管护机制。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采取“行业监管与街道(社区)管理相结合、政府补贴与街道(社区)自筹相结合、行政主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措施,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护到位、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体系。
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群众投身村庄清洁行动,相继开展了“百村千巷万户”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突出问题清零、春季战役、春夏行动、秋冬战役等行动,截至2021年8月,三个涉农街道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万余吨、水塘205口、村内沟渠336公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367场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7.7万余人次。
强化督查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日巡查、周考核、月通报”的督导考核机制,每月对3个街道、19个管区、97个社区进行检查评分,2021年累计印发巡查专报43期,发现并有效整改问题7000余个。
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推进崂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常态化、长效化方向发展。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