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
教育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记者 姬生辉 孔 茜 通讯员 王忠进
七十年栉风沐雨,十万个日夜星霜。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着大运河畔的桨声灯影,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积淀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走过了70年的辉煌历程。
如今的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以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名校、建设“大而强、精而美”的大附中为发展定位,精心培养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以执着之心,追求之至,让教育的智慧创造生命的尊严,让创新的文化展现蓬勃的生机,为齐鲁大地基础教育描绘出多彩画卷。
七秩奋进砥砺前行
初心不改铸就辉煌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52年。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2000年、2003年学校先后合并了原济宁市第十中学和原第六中学,成立附中南校区和分校区;2020年9月,红星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目前附中“一校四区”的规模。
2012年,学校托管高新区丰泰中学,成立附中高新区校区;2014年8月5日,附中与济宁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签署协议,对洸河新苑小学实施托管。2018年8月,济宁市教育局主持成立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学校托管了太白湖新区实验中学,成立附中教育集团太白湖校区;济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成为附中教育集团三中校区、四中校区;2021年,学校又托管了高新区崇文学校,成立附中教育集团高新区崇文校区。自此附中教育集团形成了“一校十区”的办学格局。
从1952年到2022年,济宁学院附中已经走过了70年的办学之路。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秉承儒家文化传统,树立现代教育典范”的办学思想和“做一流教师,为学生幸福成长负责”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志向高远、气质高雅、基础扎实、学有特长、人格健全、体魄健壮、幸福成长和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为育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育人理念,探索“双减”政策下育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初中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佳创新学校、全国书香校园、全国文明校园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引导教师精心打造从课堂发现选题、在课堂实施研究、用科研成果反哺课堂的科研范式,先后承担并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科研基地荣誉称号。特别是学校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山东省四类创新性教学模式之一,《人民教育》向全国重点推介了这一教学模式。
随着硕果不断结成“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也已成为根植于每一个附中教育人心中的共识。为促进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将建设“书香校园”作为一项精品工程,常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建立名师、骨干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借助名师讲座、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拜师结对子等活动,引领青年教师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不断学习,修身立德,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2022年,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落地名师团队建设。”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总校长,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敬东直言,以附中名师曹凤华、肖桂勋为主持人的济宁市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山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先后成立,拉开了附中探索高效教学和特色育人的序幕,让教育高品质发展的蓓蕾,在孔孟大地浓郁而芬芳。
转瞬间,历经70个春秋岁月,曾小荷初露的学校,现已蒸蒸日上,芳华灼灼。学校现有教职工525人,其中高级教师127人,正高级教师2人,山东省教学能手16人,济宁市教学能手76人,山东省优质课执教者79人,济宁市优质课执教者163人,齐鲁名师4人,省市级特级教师8人,杏坛名师9人,济宁市学科带头人9人,济宁市骨干教师15人。
强课提质共促成长
“双减”案例获评推广
“双减”背景下,为实现“课内增效,课外减负”,济宁学院附中开展“人人公开课、节节优质课”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苗琳特别看重学校的公开课展示活动。在备课阶段,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推敲,确保能为学生带去别开生面的课堂。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编演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担任“编剧”分析“剧情”,感知情节构思美;让学生充当摄像,聚焦环境意蕴美;让学生扮演演员,感悟人物精神美。亮点突出而又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围绕重点而又灵活多变的过程驾驭、活动丰富而又高效的课堂效能,使苗琳的公开课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所有中青年教师上课,人人可随手推门听课。英语教学团队确定的听课原则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英语课堂都全面开放,实行相互推门听课,提倡跨学科听课。2021年秋季开学伊始,初一年级英语教学团队就确定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向,达成了三项共识: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开心工作,愉快生活;钻研业务,用心教学,开放课堂,推门听课;扎实教研,不走过场,互学互助,资源共享。从去年9月7日初一开学第一节课,英语教学团队就已经实现了每位教师、每天的英语课堂的全面开放,实行相互推门听课和跨学科听课。
此外,济宁学院附中还根据不同学科,选择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公开课评委。评委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为主讲教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学校还组织相关评委利用“问卷星”小程序对教材解读、师生互动、板书设计等赋分量化,促进执教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一“强课提质”的做法,被济宁市教科院作为“双减”优秀案例推荐交流推广。
软硬件发展增实效
数字教育硕果飘香
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数字网络教学已成为潮头。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校一直坚持仰望星空,用创新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脚踏实地,用研究走向教育改革的纵深。
在不断发展中,学校注重硬件及软环境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均达到国家一类配备标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书法教室、茶艺室、教师办公室、电视演播厅及千兆校园网络,实现装备先进、国内一流。学校配备的国内领先的天文台和天象馆,填补了济宁市中小学天象科学与研究的空白。校史展室、德育展室、心理健康教育展室等专门展室全员共享,为师生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了校园布局和人文的和谐统一。2017年11月学校被授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有了硬件支撑,软环境打造亦是重点,为开阔国际交往,放大师生格局与眼界,2007年至2019年,济宁学院附中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外学校结为友好学校,22批共300余名师生先后走出国门,在开放的视野、平等的对话中,落实“培养全球公民”的育人理念。
如今数以万计的学子,投身于各行各业,践行着学校的精神内核,激情勃发,各有所成。而附中也成为了植根于每个济宁人内心深处的名字。
“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至声名鹊起,得益于老一辈开拓者艰苦卓绝的努力与付出,得益于全体师生共同守护和传承‘秉承儒家文化传统,树立现代教育典范’的办学思想。”李敬东坦言,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在高质量育人之路上,将一如既往地实施特色办学理念,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办好让老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总校区学子摆出“70”造型,为母校庆生。
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学校举办“迎校庆·唱响青春”校歌、班歌比赛。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姬生辉 组版:曾彦红 校对:陈丹
学校“校长杯”足球赛颁奖仪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