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纸
2023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福成

  喜欢敦煌的残纸,缺边少角,零零碎碎,上边写着文字。至于写的什么,有的看得清,有的看不清。看清楚的,一看就看清。看不清楚的,永远也看不清。
  很多历史的书,厚也好,薄也罢,其实,它就是一页残纸。有时看得清,有时看不清。残纸美,美就在于残,我们不要想着把上面的文字全认清,那样就没意思了,不好玩了。何况,世间有很多残纸,它上面根本就没有文字。
  石头,也是会变成残纸的。大约离我家二三十里处,有一座水牛山,水牛山不高,一会儿就能爬到顶。顶上有个洞,不大,洞口刻着北齐高僧安道一的字。因为喜欢书法,小时候我常骑着车子去临字。当时字清晰完整,但过了二三十年后再去,它已经不完整了,让人打掉了一个角,字也不那么清晰了,像一页残纸,遗落山间,孤独寂寞。这不禁让人慨叹——残纸多矣!
  虽然岁月从没有缺边少角,但是历经岁月的那些人、事、物,怎么说也是缺边少角了。网上有首歌叫《半张车票》,歌名有点怪,让我体味到了莫名的伤感,并让我立马就联想到,那泛黄的缺边少角的半张车票,被丢在沉旧的木桌上和古老的岁月里。
  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是半张车票,心有诗意,脚踏尘土,看过的风景,一半是景,一半是自己。惯常,我们认为一半就是残了,不完美了,而人生,一半就已经很完美圆满了。要不,怎么灵隐寺里都挂“半称心”呢!实际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想“一半”,言“一半”,也过于奢侈了。
  回望前路,回望前人,人生就是那么一点残纸,很小、很薄,风一吹,就零落了。曾经买过一本很好的《敦煌写经》,内容好,装帧也极好,舍不得打开,舍不得看,舍不得对着临。然而,数年过去,书橱不知道啥时候进了水,把一些精品书全泡了。当然,《敦煌写经》也没逃过此劫,且最惨,一页页全黏在一起长了毛,想轻轻地完好打开它根本就不可能,只好狠心一页一页地撕坏揭开,好好的书变成了一沓狼藉,真是残纸了。
  心痛,但觉得这样也好。残纸多残,残亦流美。人生不也正是因为种种的残而去追求美,不断地流露出了美吗?晨起,倒了些墨,打开《敦煌写经》,意临,笔墨间流淌着认识或不认识的字,还流淌着熟悉或不熟悉、遥远或极近的经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