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训佐
《书法链》一书,提出了“书法链”这一学术范畴,值得学界关注。作者以颇具新意的方法论观照“书法链”,对不少问题的看待有独到见解。
多元而开放的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演变已形成了环环相扣、绵延不断的书法链。作者认为,书法链之所以从未中断,源自我们民族精神谱系一以贯之的传承。
笔者受作者之托,在《书法链》一书付梓前拜读了书稿。结合自身研习书法的体会,深感作者于“链”的解读用心颇深,其中最值得参酌的是对书法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谱系的辩证关系的阐释。
首先,书法链是精神谱系的传播载体,精神谱系是书法链的核心密码。书法链中确有精神谱系的映像,我们可以透过历代法帖经典墨迹以及题跋、相关印鉴等一组组书法链载体,去具体把握、理解中华文明的趣味所在。毫无疑问,如果抽去这些载体,书法链中这些凝结着民族核心密码、具有各个历史时期特征的文化嬗变、我们民族精神谱系的传承,将会是另一番模样。的确,中国人从日常书写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具有一种与其他文明国度迥然不同的坚韧的亲和力。中国书法主要是用毛笔和墨,以点线书写造型,熊秉明先生认为:“如果哲学是高处不胜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因此他进一步强调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美国学者杜维明也指出,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认知”,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所谓“认知”,就是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侧重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的“科学感知”。而“体知”则是用“生物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侧重用心灵去体悟外物的“道德感知”。书法在初级阶段是写“字”,中级阶段是写“人”或“情感”,高级阶段写的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指纹和血脉,其唯一性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标识。
其次,书法链蕴涵精神谱系独有的审美趋向,精神谱系铸就书法链深厚的品格。中国在远古世界文明史上自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土地腴沃,气候适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函毓之处,不仅滋养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也形成了审美心理定势,它们就蕴含在汉字书写中。书法史上的帖派书风追求妍,即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妍,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向往美好圆满的审美心理。妍美求韵,主要体现在秀、俊、清、朗、圆、润等美学概念中。再如,质,它与妍相得益彰。先秦大篆注重秩序感,开启了庙堂文化的厚重美,后来碑派书风对金石趣味的追求,也多体现为质朴美、刚健美、雄强美,主要体现在雄、厚、健、古、朴、苍、穆等美学概念中。再如,雅,主内敛,气象上呈现端庄自然、古朴含蓄且有意趣深长的审美属性,既有直观上的自然超逸,又有风骨上的邈远深邃。雅从本源上讲,首倡者当推儒家,而道家崇尚自然可视为一种诗意的补充。雅的精神主要体现在萧疏、淡远、超逸、中和、含蓄、谨饬等美学概念中。宕,主外拓,与雅之内敛审美趣味互为反向也互为补充,纵横豪放是宕美之底色。这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较为接近,古希腊柏拉图及古罗马朗吉努斯都曾涉及,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妍、质、雅等范畴不同,崇高的本质特征是冲突,并在对立和冲突中获得了主体意志的高扬。宕美讲势,主要体现在疾涩、展蹙、纵横、顾盼、映带等美学概念中。
再者,书法链因精神谱系而拥有文化自信,精神谱系因书法链而得以赓续传承。虽然我们这个民族饱经沧桑巨变,但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民族的精神谱系却从未中断,这全赖我们先民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了大量的写经、刻经,对书法链研究贡献匪浅。在历代书家接受佛经的过程中,其心性和审美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并进而启发了他们的创作,但书法链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值得一提的是,《书法链》针对中国当代书法面临的一些窘境,提出独具一格的索解视角和破题方式。作者鲜明地指出,理念创新是先导,方法论创新是关键,话语创新是方向,书法链将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为书法链蕴含于我们民族精神谱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将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不断续写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文化乐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