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耍物到跨界合作
潍坊传统风筝的破圈之路
2022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洪利正在展示风筝。
     记者 蔚晓贤 于晓雪
见习记者 徐逸杰 孙冰倩
通讯员 王亦耘
  一提潍坊,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风筝了。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风筝文化在潍坊发扬光大。如今,风筝已经成为一个让潍坊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符号。
  现在,人们可以随处买到风筝,市面上的风筝也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然而,潍坊风筝的根非传统风筝莫属。破竹为丝,编丝为骨,糊纸为翼,描染赋灵气……这一些列繁杂精细的手工制作才是潍坊风筝的灵魂所在。
  在工业生产和经济浪潮的裹挟下,潍坊风筝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仍有人坚持手造,守护传承着潍坊风筝的根脉,然而这种坚守并非因循守旧,恰恰相反,在传统与现代、在古典与潮流的碰撞与结合中,有的风筝艺人也走出一条新路。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听他讲述潍坊风筝从民间耍物到与国际品牌嫁接,再到拥抱互联网的文化破壁之路。
  儿时的玩具
一生的事业

  郭洪利的家地处潍坊市寒亭区的城郊结合部,一条干渠从门前穿过,城区近在咫尺。在高楼大厦的反衬下,这个村庄显得安然静谧。传说这里是夏朝古国寒浞国都所在地,寒浞国为后羿所立,嫦娥奔月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郭洪利从小在这样的故事中长大,虽然生活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但有一件事始终让他魂牵梦绕,那就是放风筝。
  郭洪利出生于一个风筝世家,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家族就有了扎制风筝的手艺。自有记忆起,郭洪利就看到父亲、伯父们在农闲时制作风筝到大集上卖,郭洪利耳睹目染也学会了做风筝。“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就是自己扎风筝玩。”郭洪利至今仍记得,小时候一放学就出去放风筝,亲手扎的风筝,似乎飞得更高更远,每次总是放到天黑才肯收线,细细的风筝线牵着儿时简单的快乐,他也不曾料到,扎风筝会成为他将来的事业。
  初中毕业后,郭洪利就跟着父亲学习风筝扎制技艺。“当时我父亲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尤其是他的沙燕风筝。”那个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扎风筝是个手艺活儿,一定要精细。在郭洪利印象中,正因为父亲的细致,自己家的风筝总比别人家卖得贵一些。上世纪80年代,潍坊开始举办风筝会,当时国际风联需要定制大量的风筝,而他们家的风筝因为做得好,成了每年固定的风筝订制点,“做多少要多少”。
  郭洪利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后原本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但出于对风筝浓厚的兴趣,他毅然辞掉工作潜心专研风筝扎制技艺。在扎制风筝方面,郭洪利从小就展现出天赋,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新扎了一个凤凰风筝被一个外地来的客商出60元买下。“那时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元。”这笔意外收获的“巨资”让青年郭洪利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而时代的洪流则让郭洪利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潍坊风筝的氛围已经非常不错了,尤其是1984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后,潍坊风筝彻底名扬海内外。“那时候和平路南北两侧都是风筝店,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潍坊批发风筝。”
  郭洪利有点怀念那段时光,他认为那个年代才是属于潍坊风筝真正的高光时刻,因为那时的风筝都是纯手工扎制的传统风筝,风筝艺人全凭真本事吃饭。
追求手造极致
挑战扎制极限

  在郭洪利的工作室里,他拿出一个瓜子大小的金鱼风筝。在业内,直径10厘米且能起飞的风筝已经是扎制极限,而郭洪利在十年前就成功扎制了一只只有1元硬币大小的沙燕风筝且成功放飞。如今这只金鱼风筝再次刷新了小型风筝的纪录。郭洪利告诉记者,这只风筝虽小,但“五脏俱全”,骨架、糊纸、描绘一样不少,关键是照样能飞。
  郭洪利谨记父亲手艺要精细的教诲,在风筝“造型优美、轻盈善飞”的传统制作要求上,他更追求极致。郭洪利大胆尝试“竹条即线条”的设计扎制理念,为了让风筝骨架线条流畅,减少竹线互搭交错点,他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的榫卯结构,使得整个风筝骨架竹线无凹凸、滞停现象。“风筝好不好,骨架是关键。”郭洪利认为,他坚持传统技艺,坚持用“竹条最少表现线条最满”“突出局部代替整体”的设计理念,避免线捆、胶粘、嫁接、插拼、环套等碳杆风筝的制作方法,这种精简设计引导他不多用一块竹料,不多扎一个结点。
  郭洪利现场展示了一番,他用刀子刮去竹皮,劈出一根竹条,打磨利落,点上酒精灯,开始造型,他用钳子夹住竹条的一断,弯成弧形,一边使力一边用火烘烤,一会儿功夫,一根笔直的竹条就变成燕子风筝翅膀的一部分。
  在他的工作室里,三根细竹弯成的“金蝉”、尽用直线竹条的“双宫灯”、长线竹条的“鹞鹰”等作品,仅几根点睛之笔的竹条就勾勒出飞鸟虫鱼的全貌。
  不仅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在选材上郭洪利也十分讲究。“竹子我亲自去南方采买,只用生长5年以上的。”郭洪利介绍,一件风筝产品的竹料选材、卯榫设计、绸绢粘糊、颜料选用、手工绘染、挂线试飞等工艺,都是衡量风筝非遗文化含量的标准。其中,仅竹料取材他就能规范到产地、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多个步骤,一个工艺不缺,竹条才能弯曲环绕,风筝才能扎制成为精品。
  “只做精品”,这是当年父亲在传授技艺时对他的要求,凭着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三十多年来,郭洪利不断荣获国际国内大奖。2010年,代表性作品《龙头蜈蚣》斩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先后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1年上海世博会文化展示活动;2018年,他的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选为“欢乐春节”外事礼品,发往170多个驻外机构作为外事礼品。目前他已拥有10多项专利等知识产权。靠过硬质量信誉,他的公司也很早就取得了自营出口权,每年向日本等国家出口大批优质风筝,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让风筝走出国门
尝试与国际大牌合作

  作为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点名的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代表,经常跟随文化使团到国外授艺展演。
  2018年5月,应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派遣,郭洪利参加马耳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郭洪利用带去的60多只风筝将总统府后花园装点一番,进行了现场教学、展演和放飞活动。潍坊风筝受到马耳他总统的特别表扬,马耳他总统决定将潍坊风筝文化引入当地,每年举办一次风筝节。
  “让我感动的是,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当我将巨型的龙头蜈蚣风筝放飞在空中时,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呼,他们说,看,中国龙!……”郭洪利说,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受到欢迎,而且外国友人对风筝很感兴趣,学习风筝制作的热情很高涨,这让他对潍坊风筝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外国人特别喜欢风筝,他们对传统文化十分着迷。”在他的工作室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给诺基亚订制的风筝。当时诺基亚推出一款新的产品,想订制限量版的礼物送给客户,当时诺基亚考察了很多风筝企业,当考察人员到郭洪利的企业参观时,看到他厂里满地的竹子,纯手工制作的场景,诺基亚当即决定合作,而最终让诺基亚拍板的则是郭洪利亲手设计的风筝样品。实际上这只风筝并不复杂,让诺基亚动心的是郭洪利完美解决了风筝糊纸的材质问题。诺基亚希望采用纸张的质感,但韧性不足,郭洪利设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给他带来数十万个订单,而这些订单他仅用20多天就全部交付。郭洪利还跟匹克合作推出风筝元素的运动鞋,还为全球顶级奢侈品牌设计过门店美陈用的灯箱,而这些灯箱实际也是可以放飞的风筝。
拥抱互联网
潍坊风筝破圈

  与知名品牌的合作给郭洪利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郭洪利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更关心如何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风筝文化。
  一次去外地进行文化交流时,郭洪利看到当地一些风筝手艺人,以风筝为载体,尝试把游戏、动漫等元素结合,非常新颖,也特别受欢迎,郭洪利很受启发。在他看来,在互联网时代,主动创新,主动拥抱这个时代,跟这个时代融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019年4月20日,由腾讯游戏代理发行的《完美世界》手游出现在了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一只由百平米妖精及20只巨鲲组成的风筝矩阵现身放飞场,而巨鲲这一形象正是游戏内“妖精”一族特有的飞行坐骑。这组风筝,正是郭洪利设计创作的。除了风筝,郭洪利还为《完美世界》手游设计了游戏道具:第一款全职业通用的飞行器——彩鸢。
  这是潍坊风筝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首次与手游产生联系,这次合作立即引起轰动,业内评论这是一次更为高级的商业层面的破壁,从单纯的娱乐到带有文化属性的破壁。
  2021年清明假期前后,腾讯公司推出“王者踏青日”活动。郭洪利再次应邀为《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主题风筝。郭洪利回忆说,对方希望把这款游戏中“瑶”的角色制作成风筝。为此,郭洪利以硬翅风筝为基础,骨架处理上采用全新工艺,使结构更加合理;绘制时采用手工绘画,同时将九色鹿、飞天等元素融入其中。整个风筝,既有传统美,又有现代感。活动期间,郭洪利还进行了线上直播,教大家扎制风筝,介绍潍坊风筝的历史,在线人数最高时达到650万人。
  而今年4月,郭红利再次为《浮生为卿歌》手游设计了一款玩具风筝:筝吟锦鸢。郭洪利以传统的禽鸟风筝为主要设计核心,将精致的手工技艺与唯美别致的配色相结合,削竹、糊纸、描染等手工技法均在此风筝上得到了不俗了呈现,呈现出了潍坊风筝独特的文化魅力。
  “跨界合作,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焕发了更加年轻、更加国际化的魅力。”郭洪利说,他花了半辈子去了解风筝、制作风筝,这样的尝试又发现了很多惊喜,让他感觉到风筝创作有更多可能。目前,他正在深入考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在全新的市场形势、传播形势下,用匠心+创意拓展风筝表现的内涵,丰富风筝文化的魅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