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慕周
点染是一种绘画手法。指画家在绘画的时候,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两种方法交互使用,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意境优美的画面。后来借用到诗词创作中来,指以景染情。即诗人在开头或者结尾用画龙点睛的词句点明诗人要抒发的感情或要阐述的道理,然后用具体景物来渲染,将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使诗作更有情趣,生动形象。下面我就结合实例谈谈点染的方法与技巧。
先点后染
先点后染,就是先用一句话抒情或者说理,然后用具体事物进行渲染。“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情感方向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这首诗里,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点”,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染”。作者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却写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他说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都插上了浓香的茱萸,却发现一位兄弟不在其中。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兄弟共度佳节,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不值得诉说。借对方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渲染得呼之欲出,生动形象。
再如,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休日访人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见又空还。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此诗的大意是:十日中有九日奔忙,只有今天是休闲的日子。去拜访你却没有遇到你,于是回到你的住处。这才知道,难怪你的诗写得那样清新动人,原来你的住处吹着清冷的山风,白雪满山。在这首诗里,第三句是点,点明诗人的诗思很清;第四句是染,用寒流和雪山渲染烘托诗思,使抽象的诗思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染后点
即先进行渲染,然后进行点明。点和染的内容也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先后位置调换一下。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画山绣水,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在前边的三联,写皓月当空银光万里、写松树如盖一尘不染、写清泉清洌淙淙有声、写浣女如仙飘飘而来、写莲花摇曳,清香四溢、写渔舟都是在渲染新雨后的山景宁静,清新,清幽,宜人,可居的环境。生动自然,魅力无穷。结尾一联,诗人笔锋一转,点出诗的意旨,说出诗人的留居之情。该诗景情结合,自然严谨,别具一格。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再如,唐代诗人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在这首诗的一二句里,诗人选取春天里的美好景物进行描写:青草丛生,草色青青;柳丝飘拂,柳色嫩黄;桃花缤纷,李花盛开,香气四溢。把春天的景色渲染得生机盎然,明媚动人。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说“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却能惹恨长”,点出诗旨。他把内心的愁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和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用美好的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深刻,含蓄有深度。
问答点染
即点染的手法以问答的形式出现。一般点是问,染是答。
例如: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在这首诗中,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点明除夕之夜思乡之情的凄然。第三、四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进行渲染。“故乡今夜思千里,”染得十分巧妙,诗人不写自己思乡、思家、思亲人,偏说家人思念自己。把自己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的非常婉曲含蓄。“霜鬓明朝又一年”一句染得更是巧妙。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啦,由旧的一年将思到新的一年。诗人将漫无边际的思念之苦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破镜》:“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这首诗里,第二句“何日团圆再会君?”是点,抒发诗人盼望和朋友相会的情感。第三、四句“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是答也是染,对“何年何月再会君”进行渲染,意思是说:只落得个江山万里像一片云,飘飘荡荡,任其东西,无法留住,又怎么可能再会君呢。这样渲染,把“何日团圆再会君”描绘得朦朦胧胧,迷迷茫茫,耐读堪品,动人情肠。
“点”与“染”,是辩证对立的两个方面。运用点染手法必须做到:“点”了即“染”,“染”了即“点”。使“点”与“染”之间无缝连接。中间不允许插入其他句子,否则,警句也会变成死灰。在诗词创作中,点染手法的运用,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能收到化平凡为神奇,烘托感情、情景相生的效果,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亲爱的诗友,愿您也能点点染染写好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