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客户端 孟令洋
通讯员 庞立冰
春节临近,在滕州市张汪镇陶庄村的灯彩非遗作坊里,“滋滋滋……”的电焊声,火花四处喷溅,大院内堆满了十余组花灯半成品。
随着工期临近,20位非遗扎制手艺人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春节期间黑龙江绥化将举办一场非遗灯光展,他们要如期完成任务。
张汪灯笼扎制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春节期间普天同庆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张汪灯笼扎制技艺传承人司冬梅从小就跟着老一辈学习制作彩灯,至今从事彩灯制作已有21年,在枣庄一带以及周边享有盛誉。
司冬梅在传承扎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花灯做得更加生动,在功能上也不局限于亮灯,而采用声波、机械等手段,使灯组会转、会眨、会跑,使花灯更具有观赏性。
“为了完成2024年元宵节的灯展,我们从去年的国庆节就开始准备了,在传统扎制灯彩的工艺上,加入了机械传动、灯光动态的创新手法。”司冬梅说,每年制作大型花灯20余组,包括龙造型花灯、鲤鱼跃龙门花灯、欢乐过大年等灯组,大都是仿真版的带动作、带音乐的人或物。
在“龙飞凤舞”大型组灯焊接旁,一位戴防护镜的老人吸引了记者注意。老人名叫徐志田,今年61岁,是方元花灯厂的“总技术师”。徐志田告诉记者,每年冬闲时节,村民们就会自费制作花灯。现在花灯的骨架都是钢架焊接的,一般都是直接安放在景区、公园进行展示。
让徐志田感慨的是,现在花灯销售已经走出滕州,推广到甘肃、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新疆阿克苏、黑龙江绥化等地,花灯给村民“照亮”了致富路,30多位村民经过正式培训,成为花灯厂的工人,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
张汪花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美的彩灯需要经过焊接框架、糊布、晾干、上彩绘画、糊裱、贴饰等近20道工序,一组花灯往往需要花费半月时间才能完成,其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十分考验传承人的耐心和细心。
花灯这种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让司冬梅很无奈。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她积极钻研手艺和培养学徒,最大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她的坚持和创新中,传统花灯中融入科技+艺术+文化+非遗民俗等元素,转化为非常酷炫的动态效果,让这项延续了百年的古老技艺重放光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