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东李家村春联产业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
红火日子跃然纸上
2024年0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兆成向顾客介绍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一贴,辞旧迎新,年味儿就来了。
  山东高密夏庄镇东李家村有着“江北红纸第一村”的美誉。在这里,春联为村民铺出了红火日子。
  这里为何能在全国春联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近日,记者走进东李家村,探访这个村子是如何“印”出一个“春联村”。
  文/片 记者 李静 路董萌 

高密春联走进千家万户
  提起“春联村”,高密人都知道,就是夏庄镇东李家村。
  东李家村有“中国对联之乡”和“江北红纸第一村”之称。据村里老人讲述,红纸印刷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很多家庭祖祖辈辈传承着红纸对联印刷技艺。
  走进东李家村,遍地是“红”。在这里,刷红纸,印春联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重要生计。如今的东李家村,既有依托传统手工印刷的家庭作坊,也有依托现代设备批量化生产的工厂。
  临近年关,村里的春联店进入“收尾”阶段,基本上都是零售或者补货。他们盼着新年到来,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可以歇工。每年到了农历二月二开工,刷红纸,印春联,开始备货;五六月份,收到各地订单,开始生产;十月和十一月是最忙的时候,忙着生产和发货。直到腊月,属于春联的销售旺季。
  按照北方的传统,待到腊月廿九,开始贴春联。右手起联,左手下联,门顶贴横批,门边贴门幅,门口贴“抬头见喜”,还有大小福字被贴在门上、墙上。从高密东李家村走出的春联,进入千家万户。
小村子抓住两次商机
  东李家村之所以成为“春联村”,因为它抓住了两次重要的商机。
  在李兆成家的春联店里,不少顾客来挑选春联。李兆成夫妻介绍,今年卖得最好的春联是印着龙元素的红纸烫金对联。
  今年67岁的手工匠人李兆成,已经跟春联打了40多年交道。他是村里春联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最初,东李家村家家户户制作红纸。从十几岁时起,李兆成就到刷红纸的作坊做学徒。后来,他们一群年轻人到临沂和义乌卖红纸的时候,发现两地市场对红纸都有着很大需求。
  于是,东李家村决定改良红纸工艺。为了制作出一年四季不褪色的红纸,李兆成等人到广州学习红纸制作技艺。他回忆,“我们普通话说不好,广东话又听不懂,去当学徒不容易。”
  回村后,他们把从广州学习的技术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红纸制作技术进行改良,最终成功制作出经年不褪色的红纸。后来,东李家村家家户户开始刷红纸。
  上世纪90年代后,村里又盯上了红纸上游产业——印制春联。他们外出学习手工丝网印刷,运用到春联印制中。“当时,整个义务市场的红纸商户都到高密来采购。从此高密春联一炮打响。”李兆成讲起当年的场景满脸骄傲。
  现在,有的家庭作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红纸对联制作工艺,选材白色宣纸,红色来自矿物和明矾,黑色油墨则混有油漆。刷红纸时,一气呵成,用竹竿挑起,自然晾干。
  这里的红纸对联已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成为高密的一张非遗名片。李兆成说:“老百姓的传统就是年年贴春联,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质量,传承好这个手艺。”
春联村的“工业浪潮”
  李兆成感慨,新技术改变了曾经的春联村。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在村子里,像他家这样的家庭手工作坊日渐减少,逐渐被机械化印刷方式所取代。
  王刚就是推动村里春联事业的一股“巨浪”。2013年,他从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不同,2014年,王刚决定回村接手父亲的红纸对联作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并不觉得这个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相反,我觉得这里大有可为。”
  回到村子,王刚一头钻进了春联事业,对春联生产和市场做了仔细调研。“我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对产品进行升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效率,改良工艺,以此赢得市场。”于是,王刚重新建设工厂,引进了机械化印刷技术。
  在王刚的工厂里,67岁的李大爷正在做着一项简单的工作,摞春联。原本手工制作的流程全部被机器取代,一卷红纸放在机器上,很快一张张印刷完成的春联就从机器中“流淌”出来。而李大爷只需要在最后一个环节,将春联整理一下即可。
  机器制造优化了过去耗时费力的流程,生产效率相当于手工作坊的几倍。据悉,王刚的山东省东墨文化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12条流水线,日产对联6万副,年用红纸约1000吨。
  王刚还对春联工艺进行创新。和过去单纯红纸黑字的春联不同,春联已经有烫金、植绒、撒粉等多类产品。
  为了打开销路,王刚在义乌租下一个铺面,一脚插入商品集散中心的春联经济里。在他看来,那里交通方便,走货量庞大,可以成为高密春联的一个展示“窗口”。
  这几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王刚在开发线下市场的基础上,又“进军”电商。同时,他们组建团队在社交平台开设直播,吸引更多顾客从线上选购产品。
文化春联的未来
  现代化技术让东李家村解决了生产春联“慢”的问题,现在王刚开始考虑如何解决“快”的问题。
  “现在的瓶颈不是在速度上,而是在产品的内容上。”王刚发现,春联市场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网红款春联畅销,但是书法春联难以推广。可偏偏王刚的目的不止于生意,他还想要更深入春联市场,体现春联的文化价值。
  一副好春联的标准是什么?在王刚看来,春联的印制工艺固然要精细,但是内容上还要有特点,突出每个用户的特点。
  现在,王刚正忙着建红纸对联博物馆,计划复原非遗工艺、重现红纸对联历史,并增加一些非遗体验项目。“我希望让大家了解贴春联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贴春联而贴春联。春联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祝福。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做有内涵的产业,做有内容的产业。”王刚说。
  据了解,如今整个夏庄镇红纸对联生产以东李家村为主,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刷红纸8000多吨,印制对联750万副,占据全国市场近50%的份额,产值近亿元。东李家村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村”“中国楹联产业基地”“山东省楹联产业基地”“山东省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高密市红纸对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然表示,“这个村制作春联历史悠久,从手工印制到机械化,春联村名气越来越大。现在这里是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我们要努力把红纸对联的事业做好,让大家能够记住他们贴的春联或许就是来自高密夏庄东李家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