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6日讯(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景超) 近日,海洋钻井公司新胜利二号平台配合井下试油4队进行井口焊接固定、安装导流管及接五寸钻具作业,以往需要井下作业工12至14人,实施钻井、井下一体化业务岗位共享后,仅需要上4至6名井下作业人员便可满足生产需要。
所谓“业务岗位共享”模式,即平台投产、封井施工由钻井人员替代,平台试油投产期间,井口操作人员服从井下作业公司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指令,两家单位共同做好风险管控及应急演练。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运行模式,不仅根据生产实际灵活调配人力资源,还大幅降低刚性用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为缓解一线用工短缺现状,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出台关于加强“钻井-作业”“陆地-海洋”“东部-西部”之间用工余缺调剂方案,对业务岗位共享用工操作程序、监管指导、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作出明确和规范。
发挥一体化优势,钻井和井下共同抓好修井试油运行统筹、共享平台及船舶坐标、优化船舶使用和施工队伍资源等。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运营权流转、市场化运营、资源运行保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合作联合体开发新模式。
根据新的生产运行模式,钻井平台试油投产期间,井口操作人员由钻井人员替代,不仅操作更加熟练、提高试油时效,还节约一线用工。
新胜利一号平台施工的埕北246A-CP1井是海洋钻井公司与井下作业公司投产作业一体化进行的首口井,井下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员工经培训合格后参与投产作业。
其间,平台水手进行设备工具吊装和场地整理,钻井液工进行压井液和洗井液配制,各大班配合连接防砂和酸化管线,将平台工具共享使用。新模式下,该井投产用时9.27天,比设计周期节省2.92天,一体化提速提效成果显著。
“业务岗位共享降低了井下作业用工成本,提高了试油时效,有效实现资源互补,对双方来说是多赢的结果。”海洋钻井公司代表、党委书记孟祥波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