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闫真 济南报道
全力以赴
守住生命最后防线
当患者病情危重,拥有严密生命体征监控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重症医学科,便成为生命的庇护所。
见过太多的生死之间,济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少华更多的是庆幸。庆幸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带领团队救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有一名80多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检查发现肝肾相关指标严重异常,家人也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综合分析老人病情后,王少华认为,老人的心衰虽然严重,但还是有机会改善;肝肾指标的异常,是因为心衰导致的多脏器灌注不足,或许可以通过药物调节。
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对老人的治疗方案基本确定:通过无创呼吸机供氧,改善呼吸困难,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密切监测老人肝肾指标,即时调整药物药量。
那一个月时间,王少华基本就住在了医院,守在患者床旁,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调整用药和治疗方式。
努力没有被辜负。老人的状况一天天好转,最终顺利出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经是濒临死亡边缘。实际上,随着现在监护、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康复出院。”王少华说,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也要尽最大努力。
医者,不言放弃。无法做出治愈的承诺,但一定会做出百分百的努力。
与其他专业不一样,重症医学科接收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存在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多系统衰竭,尤其需要综合处理;老年患者数量的增加,又成为重症医学科新的挑战。
在王少华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不仅需要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学无止境,从2022年12月牵头组建医院重症医学科以来,王少华带领团队在不断学习中精进自我,全力以赴地履行着“生命相托”的责任。
抽丝剥茧
探寻复杂疾病真相
从急诊内科、心血管内科到重症医学科,多学科的工作经验给了王少华足够的历练。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始终是他前行的最大动力。
不久前,王少华在街头偶遇了自己曾经的一名患者。目光不自觉扫向对方小腿时,那分明的肌肉线条,让他从医的成就感瞬间升腾而起。
重度心衰,利尿剂用到最大剂量但膝盖以下水肿依然无法改善……辗转几家三甲医院后转入济南医院时,这名患者已经跟家属交待了身后事。
患者下肢水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反复追问病程后,王少华把自己关在屋里,一遍遍翻看他的就诊记录和检查结果。
“心衰会引发水钠潴留,也包括胃肠道水肿,影响其吸收功能,所以会导致营养素的缺乏,包括维生素B族。而维生素B族的缺乏会加重心衰,继而加重水肿,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喃喃自语中,教科书上的一种疾病名称逐渐显现并明晰:脚气病。
虽然名为“脚气”,但跟脚关联不大,它其实是一种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这种疾病已经不再多见。结合患者的病情,王少华给出了这样一个诊断。
病因明确,就可以对因治疗了。王少华决定,给患者补充维生素B族。
“奇迹”出现了。三四天后,患者腿部水肿明显消减;二十天左右,水肿完全消失,心衰症状也得到改善。
再见面时,彼时无法下地走路的患者已经健步如飞,王少华打心底里高兴。看惯生死,但绝不看淡生死,他总会坚持“再试一次”。
“重症医学科虽然距离死亡很近,但更多的还是带给患者生的希望。”王少华说,虽然紧张与惊险不断,但真情与温暖亦常在。
强人才、引设备,以重症医学这支“特种部队”带动基础科室业务开展,未来,王少华将带领团队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书写一张张救死扶伤的生命答卷。
人这一生,会与很多人和事擦肩而过。但与死亡的擦肩而过,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幸运。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少华深知生命相托的分量。如果说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那么,他希望带领重症医学科这支队伍,用不放弃的坚守和24小时的无休,让更多危重患者能“幸运”地走向“生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