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滕州千年文公台
2024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光慧

  滕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讨伐商纣平定天下以后,册封各路诸侯,把自己同父异母胞弟于叔绣册封在这里,由于这里泉水很多,就被称为“腾国”,即“泉水腾涌”的意思,后来改为滕国。
  滕国方圆不足五十里,因此历史上也称滕国为“滕小国”。滕国的历代君王励精图治,特别是滕文公在位期间,推行孟子的主张,实施仁政、广纳贤士,国力日益强盛,受到各国的尊重,因此孟子又称“滕国”为“善国”。在当时诸侯林立、互相征伐的时代,滕国夹在齐国、楚国两大强国之间,能够生存七百余年,真是一个奇迹。
  从今天的滕州市区往西行约5里,有一个东滕城村,就是当年滕国的发源地。村北有一座高10米的高台,被称为“文公台”,据说是当年滕文公为了招贤纳士而修建的黄金台。
  “文公台”前有两棵苍老的古槐,周围有栏杆相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树木。古槐树干粗大,需要三四个人手挽手才能绕树干一周,虽然古槐已经苍老,但根深叶茂,依然郁郁葱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今,这两棵古槐像两座盘龙石柱,又像两位神武的将军,守护着“文公台”。
  穿过古槐,沿石阶而上,就可以登上“文公台”,看到它的全貌。“文公台”周围有雕刻的石栏相护,前有天井,左右各有一座凉亭,有石门相连。凉亭和居于台中的文公楼呈“品”字形排列,显示了布局对称、协同和严谨的风格,又使“文公台”显得庄严。
  几千年来,文公楼屡受战火破坏,又屡次被修复。现在的文公楼是近年来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修建的,为典型的民族风格宫殿式建筑。文公楼外观是青砖红瓦,绿色的琉璃飞檐,显得古香古色,非常壮观。
  文公楼上悬挂着当代书法大师武中奇先生书写的“滕文公楼”的牌匾。走进文公楼,里面陈列着一组真人大小的蜡像,滕文公的塑像在中间,就像他正向坐在身边的孟子询问治国之道,两侧的大臣正聚精会神地侧耳聆听,史官正手握刀简。这一组塑像立体呈现了这段历史,整座蜡像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据史书记载,滕文公在做太子时,就多次到宋国,向正在宋国讲学的孟子求教,后来还礼聘他到滕国。在孟子的主张下,滕文公采取了“效法先王,实施仁政”的措施。因为滕文公重视人才,周围许多国家的贤人志士纷纷前来投奔,滕国国力日益强盛,受到周围许多国家的尊重。
  蜡像的西侧,是近年来才出土的青铜编钟,据说,滕国的音乐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凝视着这组散发着青光的编钟,令人沉思。侧耳倾听,仿佛还能听到古代滕国悦耳的丝竹之音,看到滕国那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文公楼的二楼是一间展室,里面陈列着滕国发展历史的图片资料,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了解滕国的历史。
  文公楼的东侧,有一个别致的小院子,茂林修竹间树立着一座座的石碑,使这个小院子显得小巧玲珑。这些石碑多数是唐代、宋代到明清各代重修文公楼的功德碑,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公楼的重视程度。
  花园中还有一块难得一见的苏东坡、黄庭坚等大家书写的石碑,其中黄庭坚亲笔书写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圣喻:“尔禄尔奉,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这和滕文公的“仁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作者为滕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