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碑”碑亭
曹植墓园
聊城有一个占地80余公顷、海拔82.1米的鱼山。在鱼山西麓有一处三国时期历史遗迹——“魏陈思王曹子建墓”,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面积1200余亩。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音乐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吴济夫
曹植墓园现在规划为六个区,分别为墓前神道区、山上区、“子建祠”区、纪念馆区、荷塘区、生活区。
在曹植墓园“子建祠”内,有一块“曹植碑”,“曹植碑”又名“陈思王曹子建庙碑”“曹子建神道碑”“陈思王碑”等,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所立。
“曹植碑”圆首方座,碑身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首雕凿粗糙,碑阳首中凿一龛,内有浮雕一佛、二菩萨,面部残损。碑文为阴刻,有22行、每行42至43字不等,共有931个字。碑文字体由篆书、隶书、楷书三体相杂,气韵高迈、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是中国书法史承上启下的重要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植碑”又名“庙碑”,碑文讲述了曹植的生平、事迹、葬地等。此碑是曹植十一世孙曹永洛,在北齐皇建二年奏请孝昭皇帝恩准,在鱼山建立曹植灵祠,雕镂真容,进行祭祀等。
《东阿县志》记载,清朝初年,“曹植碑”由当地百姓在河中捞出,重新立于曹植墓前,首次正名为“庙碑”,现在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部门公布为《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因此重建碑亭加以保护,碑亭四角重檐、巍峨高大,为鱼山一景。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音乐家、文学家,才高八斗、辞采华茂、骨气奇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后世有较大影响。曹植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由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被后人称为“三曹”。
据史料记载,曹植少年早慧,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达数十万言。他思路敏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出口成章。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后问“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
东汉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所建铜雀台落成,让其子登台作赋。曹植一气呵成,写下《登台赋》,曹操对曹植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建安十六年,曹植获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转封临淄侯。
曹植因才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谋士都来辅佐他。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多次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称帝。曹植和能臣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穿上丧服悲哀哭泣,曹丕愤怒,曹植等因此处处受限制、被打击。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小说集《世说新语》,属文学作品、轶闻趣事,古有争议,其中记载了魏文帝曹丕因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要将其处死。曹植在七步之内,急促而就《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以比兴的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用喻贴切,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文采过人,由此可以看出。这首《七步诗》的风格与曹植其他诗作不尽相同,因是急就而成,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显而深刻的寓意,控诉了兄长曹丕对自己的残酷迫害,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表现了曹植艰难的处境,以及沉郁愤激的感情,赢得千百年来读者的赞赏。
三国魏朝黄初二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这次改封是曹植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回鄄城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洛神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多次上书曹叡,要求给予任用,但曹叡对曹植的种种要求,虽然口头上给予嘉许,行动上仍严加限制,曹植的处境并没有好转。
在魏文帝、魏明帝二世的十二年中,曹植多次迁封。魏太和三年,38岁的曹植开始了他颠沛一生中一次重要的迁徙,由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徙东阿,任东阿王。
由于亲属间的“萁豆相煎”,曹植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名为王侯,实同囚徒。曹植经常登临封地鱼山,吟诗作赋、抒发情怀,甚至结庐而居、潜心著作、研究儒典,批阅《太子瑞应本起经》。
相传,曹植游鱼山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他感悟甚深,将其音节记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为“合汉曲梵音而制梵呗之始”。南朝《高僧传》卷十三记载:“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曹植因此被誉为“梵呗泰斗”。
东晋太和六年,曹植改封陈王,十一月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谥号“思”,故称“陈思王”。他死后第二年,魏明帝青龙元年三月,其子曹志尊嘱将其遗骸迁葬鱼山西麓,依山营穴为冢,立曹植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题写碑刻,形成规模壮观的碑林景区。
曹植是“建安文学”最为杰出、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存诗七八十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评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明代“诗坛领袖”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本文作者退休前为梁山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