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毒枸杞”不能靠老百姓“涨知识”
2024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食品安全问题的转盘这次转到了国人最传统的“养生搭子”枸杞。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青海格尔木商户使用焦亚硫酸钠给枸杞进行“提色增艳”和甘肃靖远县给枸杞熏“工业硫磺”的问题。
  “这种物质含有大量砷,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记者靠近塑料棚,仅挑开一个口,瞬间就吸入了大量刺激性气体,呼吸困难、泪流不止。”一些事实和加工现场的真实感受如此“触目惊心”。很难想象,这些如被“投毒”一般的食品堂而皇之进入老百姓的保温杯、饭锅内;也很难想象,作为一种并非孤例的“公开的秘密”,直到被媒体曝光才看到当地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依法严惩”的通报。
  这两天,伴随着“毒枸杞”被曝光,“如何辨别安全枸杞”又成了大众和媒体的热门话题。但我们终究不能只让百姓通过“涨知识”去被动防御,若无真实、有效、严格的监管,为了利益无底线“掺毒”的风气将可能扩散到更广的领域。如同被曝光视频中,有一开始“不添加”的商户表示因为“不放硫磺,少赚2万元”,第二年就也添加了。
  这也不是一个仅仅通过通报“关注”“严惩”就能喊“过”的问题。它需要涉事地区相关部门的深刻反思,也需要提醒我们,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该管则管,应抓尽抓,若监管不当同样需要被严肃追责。报道中描述的“随处可见的熏制棚,滚滚的浓烟,刺鼻的气味”熏伤了百姓,熏来了舆论监督,却缘何熏不醒当地主管部门?
  视而不见、责任缺位、监管不严之“毒”亦当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