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济南四里山的黄叶闻名遐迩。山上的黄栌,山下的银杏,一到秋末冬初,便及时地改换容颜,由绿变黄,展现出本真的大美;继而应着朔风的呼唤,纷纷飘落,奔向灵魂的故乡……
我有幸住在四里山附近,有机会常去登山。每到黄叶烂漫时,我便邀友或独行上山观赏黄叶。个中的美感佳趣,令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观赏黄叶,适合在明丽的晴日。此时来到山前,但见晴空高阳之下,宽阔的银杏林带沿山伸展,树树黄叶连绵成片,飞彩耀金,如同霞云轻浮、黄龙蜿蜒。近看,每棵银杏树上金叶纷披,那一张张扇形的叶片,仿佛是无声的小精灵。那浓烈的黄色,不只是阳光所聚、重霜所染,更凝结了时光轮回中一个完整片段:清风明月,阴晴冷暖,迷雾细雨,冰雹雷电……令人情不自禁想起古人那些咏赞黄叶的佳句:“四面寒云烟树晚,一林黄叶寺门开。”“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数听清罄不知处,山鸟晚啼黄叶中。”“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多角度写出了黄叶的风姿绰约。最值得称道的,是清初著名诗人王苹的咏黄叶诗句。这位济南老乡特别热爱家乡,尤其热爱四里山的黄叶。为了能跟黄叶“亲密接触”,他曾结庐四里山的黄叶林中,跟黄叶朝夕相处,写出《秋居赤霞山庄感咏》《南园》等咏黄叶的诗文。在他死后,后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埋骨四里山下,伴着黄叶长眠。他的“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等名句,既写出了四里山的黄叶之美,也写出了对黄叶的挚爱之情,其意境之优美、词句之新颖、情愫之高洁,都十分少见,让另一位济南籍诗人、一代诗宗王渔洋见了为之倾倒,对他的黄叶诗大加赞赏,并赠予其“王黄叶”的美名。
晴日的黄叶固然美丽,风中的黄叶也别具风采。看吧,飒飒西风里,无数黄叶坦然辞别母体,如同一只只黄色的蝴蝶随风飘舞,飘向空中,飘向原野,飘向远方,飘向往昔,也飘向人们的记忆深处,使人不由想起那些与黄叶有关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仗剑天下,游历四方,身在异乡,孤独寂寞,当他见到秋风中飘零的黄叶时,颇为感伤,便把自己的命运跟黄叶紧密联系在一起,长叹道:“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依,悲与此同。”风中的落叶飘零无依,而自己的命运也像这落叶一般漂泊不定,命运多舛。飘落的黄叶,更增添了他的悲愁。
当然,黄叶带给人的并不只是消极悲观,它也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动人的黄叶故事:在一群穷困落魄的艺术家居住的大楼里,住着一位饱受贫穷、失恋和病痛折磨的年轻女画家。这年深秋,她病倒了,每天看着窗外对面墙上一棵常青藤上的叶子,在不断地由绿变黄、随风飘落,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跟这叶子一样朝不保夕……最后树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一片黄叶,她便想,也许用不了一两天,这一片叶子就会被风吹掉,而自己恐怕也难以度过这个秋天……这天晚上,风雨大作。第二天,女画家再看对面墙上,发现那片黄叶依然傲风凌寒,坚守在藤上。它的顽强生命力给了女画家很大鼓舞,她不仅度过了萧瑟的秋天,还度过了寒冬,直到春天来临,她的病竟然好了。后来,她才知道那片不落的黄叶是一位好心的老画家为鼓励她与命运抗争,偷偷画上去的……在这个故事中,黄叶成了女画家的精神支柱,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小小的黄叶是坚强的,也是智慧的。当寒凉的雨丝轻轻飘下时,带雨的黄叶显得更加清新,也更加深沉,仿佛是一位冷静的哲学家,正在低头沉思。它想到它的过去——从春到秋,从嫩到老,由绿变黄,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它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每天把充足的阳光变成丰富的营养。它也在思索自己的归宿——当大限将至、应该离开的时候,它无怨无悔地辞别枝头,离开母体,心甘情愿地化为泥土,把美好的祝福留给来年的绿叶……这就是渺小而又平凡的黄叶,它不恋绿枝,不贪安逸,它融入泥土,化作春泥,是为了孕育新的生机,供养新的生命。它一生平平淡淡,始终充当陪衬的角色,然而它终生都在无私地付出、默默地奉献。
雨中的黄叶,引人感悟,发人深思,也让人浮想联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存在亦如一片黄叶。你可以渺小,可以平凡,但不能自暴自弃。当生命之花开放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开;该落的时候,就坦坦荡荡地落。这样,一生即使短暂,也达到了永恒。这,就是生命美的真谛,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