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身追责”打击冒名顶替行为
2020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秋后算账”,不仅要把冒名顶替者拎出来“还债”,也必须把各路“帮凶”挖出来,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又见“被冒名顶替上大学”。高考“落榜”16年后,冠县人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弥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只是学信网上的“陈秋媛”,照片栏上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原来,16年前,她被冒名顶替上了大学。
  如今,冒名顶替者早已大学毕业,在冠县县城附近的一个乡镇单位上班,陈秋媛则在辗转打工多年之后,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待在乡下伺候一家老小。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发现”,陈秋媛也许就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了。一旦发现“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自己的大学梦就这样被毁了,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改写了,16年来一直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陈秋媛不可能不“崩溃”。对一些人来说,一张普通的专科文凭可能意义不大,但是,对一个心心念念要上大学的农家女而言,有没有这张文凭可是大不一样。
  好在,事情曝光之后,相关方面第一时间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当事的山东理工大学迅速成立了调查组查处此事,并按程序注销了冒名顶替者的学历。山东省教育厅也责成冠县有关方面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全面调查,并表示,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冠县县委、县政府责成县纪委监委、县公安局、县教体局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开展调查,目前冒名顶替者已经被停职。
  接下来,就要看查处结果究竟如何了。16年前的事,查起来肯定难度不小。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16年前的那个年代,盗用考生信息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路数”无非如下两种:一种是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到;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相关大学报到。无论如何,冒名顶替上大学这样的事,仅靠冒名顶替者一己之力绝难完成。在整个营私舞弊的链条上,往往不仅有冒名顶替者及其家人的身影,更不乏各种“帮凶”助力。如今“秋后算账”,不仅要把冒名顶替者拎出来“还债”,也必须把各路“帮凶”挖出来,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对冒名顶替痛下“杀手”终身追责。在这个意义上,个案处置要更严厉一些,以霹雳手段彻查案情、严惩犯事者,以儆效尤。流程管控要更严格一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挤压冒名顶替的“操作”空间。法律制度要更精准一些,尽快通过修法或出台司法解释,从刑罚与民事赔偿等方面给冒名顶替一个更明确的“说法”,让跃跃欲试者心有所忌,让受害者维权底气更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