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起步区向“新”逐“绿”
全力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新答卷
2024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已建成的济南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园区。
  鹊华理想社区航拍。
     6月21日,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济南起步区共建成立的黄河机器人创新院揭牌。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新设立的实体性新区,批复设立三年来,济南起步区高标准推进规划提升、空间整合、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绿色智慧新城已然初具形态。如今,不断拉高高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的起步区,正通过“加速奔涌”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全力加速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的新答卷。

  张浩 济南报道

聚力导入引爆项目
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上述揭牌的黄河机器人创新院,便是起步区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据介绍,该院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着力解决一批机器人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进海内外创新团队,打造智能制造和大康养两大产业集群,建设AI+机器人产业生态,为国家黄河重大战略、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造动力”。
  “我们有了科技成果之后,怎么把成果及时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黄河机器人创新院这样一个大的平台,能够把国内乃至国外相关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导入进来,在起步区形成新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为新旧动能转换和未来产业发展做一个大的支撑。”黄河机器人创新院院长曲道奎说。
  综观起步区批复成立的三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被写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并明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等典型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主攻产业方向。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区短时间内已聚集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条。6月26日,比亚迪济南基地因产能再扩大及新车型导入,再度面向社会开展大规模招聘1万人。比亚迪济南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8月份导入海豹06新车型后产能将达到50000台。
  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同时,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家电投氢能基地、爱旭光伏项目等一大批引爆项目相继招引落地……起步区瞄准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短时间内聚集起众多引爆项目,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之势蓬勃兴起。
做优顶层设计
为新城打造新型样板

  一座城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引导。济南起步区在成立之初,便紧扣国务院批复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指示要求,围绕“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发展目标,编制了4个综合性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目前规划已形成稳定成果,转入实施阶段。”起步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的济南城市副中心,大桥组团是起步区“规划蓝图”走向现实的重要区域。该区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12平方公里划定为示范区,按功能又分为鹊山生态文化区、总部经济区、科研办公区、科创金融区、都市阳台片区,当前已率先启动建设,将为黄河新城建设打造新型样板。
  盛夏时节,6月25日,记者来到起步区大桥组团,看到片区仍是一片繁忙建设景象。当前,总投资1392亿元的102个项目正在全力加快推进,预计年度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前提,起步区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便是绿色低碳理念。起步区全域规划“一河七廊、四泽八苑”生态格局,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已开工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和7条生态廊道,绿地总面积达到258万平米。
  让绿色城市建设有法可依,《起步区绿色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出炉,规定从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5个领域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起步区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米。同时,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起步区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印发实施《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累计敷设污水管道约180公里、再生水管道约130公里。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起步区新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工程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标准管控建设。据悉,区域内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1%。
  先地下再地上,同步在云上。
  起步区对标雄安新区,结合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建设,同步打造地下立体城、地上田园城、云上智慧城,推进“三座城”共建共起。在示范区综合管廊示范段,管廊按照电力舱、综合舱、热力舱布局,入廊管线有电力、给水、通信、再生水、热力等,并预留真空垃圾管道位置。同时起步区提出“1+4+N”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思路,部署开展数字起步区N项行动,如推进数字底座建设,搭建区级综合感知赋能平台、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等支撑平台……
优先布局底层建设
让新城发展底气十足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一座绿色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的底气还来自率先启动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6月23日,记者来到济南黄河大桥新桥(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大桥扩建项目)现场,当前主体结构完工,主桥建设已经迎来收尾阶段,现场多名施工人员在进行桥面沥青摊铺工作,附属工程施工也将展开,距离通车更进一步。这座全长7.75公里的公轨两用大桥,采用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计划今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
  纵观起步区全域,在建及规划的跨黄通道不止这一座。梳理发现,目前,连接起步区与主城区的凤凰大桥、济泺路穿黄隧道、石济客专公铁两用桥已经建成通车;黄河大桥复线桥、黄岗路隧道、济泺路穿黄隧道北延、齐鲁大桥、航天大道穿黄隧道正在建设。其中,受关注较多的济泺路穿黄隧道北延水库南岸明挖段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双线洞通,西线盾构机拆解完成。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在今年年初开工,开辟了机场西向疏解新通道,项目建成通车后,开车最快4分钟穿越黄河,从济南遥墙机场直通起步区。
  据悉,起步区范围内已规划跨河通道19条,综合考虑大桥组团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发展需要,未来谋划加密跨河通道至21条,目前已经启动了奥体西路、鹊山复合桥2处通道的有关工作。除此之外,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T1号线也加快施工。
  穿行于起步区城市主干道——黄河大道上,山大二院北院区一期竣工,黄河体育中心足球场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当前,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也在加快建设,崔寨再生水厂等一批市政道路、水电气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相继投入运营,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同步加快太平水库及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六大理想场景落地
探索共建共治大家园

  在推进全域高质量建设的同时,起步区先期布局、同步规划建设安置房805万平米,当前已经建成73万平米,主体封顶350万平米。鹊华理想社区是起步区首个回迁安置区,项目一期已回迁1075户,入住率达100%。精装修交付、直饮水入户、回迁即可办理独立产权证等一系列举措让该理想社区在回迁安置领域实现突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家园。当前,随着居民入住,鹊华理想社区持续完善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理想邻里、理想教育、理想健康、理想创业、理想服务、理想治理等六大理想场景实现落地。这些理想场景主要在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养中心等几个载体内实现。
  “社区不仅仅是要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更好适应‘新市民’身份的转变。”鹊华理想社区党委书记韩莎莎介绍。
  起步区党群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鹊华理想社区为样板,起步区将在全域探索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所有新建回迁社区搭建“一统四融六场景”标准体系。其中,“一统”即党建统领;“四融”即文化融汇、资源融享、力量融聚、机制融通;“六场景”则是如今已在鹊华理想社区建起的六大理想场景。
  起步区立足多村回迁实际,在“理想社区”统一组建实体化社区党委,目前,鹊华理想社区党委副书记周萌已在社区工作近一年的时间。在周萌看来,与城市社区相比,回迁社区居民间有着更密切的邻里关系,更像是一个大家园。
  在统一社区名称、建设标准、规划设计、运营模式的基础上,理想社区将坚持人本化服务、多元化治理等原则。其中,人本化服务体现在打造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主题、文化标识、文化设施。在建设上突出“一老一小”关爱,将在每个社区配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婴幼儿托育点、图书馆、书画室、亲子乐园、全龄学堂等功能区,着力打造养老托幼一体化场景。同时,突出就业创业服务,配建创业个人及团队办公、产品展示、创意宣传等场地,营造社区就业创业良好生态。
  同时,起步区将在“理想社区”实施网格精治,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党员领单”模式,以建立积分兑换、信用评价体系,搭建议事厅、会客室、“书记茶摊”等载体的形式,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环境、共同治理、共享服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