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烟台报道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在传承中完成的,从文化传承看烟台人的厚重品格,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于永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永波九岁拜师学武,如今已习拳整整50年。1984年,在部队的于永波将螳螂拳教给身边战友,开始了最初的传承,后来他索性辞掉工作,专心做起了螳螂拳的传授和推广。如今,他已培养出四个螳螂拳传承人,教了三四千名学生,每年做一百多场螳螂拳公益活动,一心做好传承工作。
“这小子挺猛啊”
螳螂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十大拳种之一,不动如山,动如闪电。2008年,螳螂拳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台莱阳是螳螂拳的发源地,当地习武成风,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于永波就出生于烟台莱阳的一个武术世家。
在父亲的启蒙下,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和螳螂拳连环招式,在幼年于永波的心中扎下了根,他逐渐爱上了这门拳法。“我也学过其他拳种,但螳螂拳给我的感觉是它的手法更密集、速度更快,打个比方,就和打枪是一样的,有的拳种是单发,那螳螂拳就是连发,很有魄力。”
随着慢慢长大,于永波九岁正式拜师学艺。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于永波的父母至少找了五个螳螂拳老师,带其挨个去拜访学习。这些老师的年龄有大有小,于永波分别跟他们学了一些东西后,最后选择了两位年轻的老师。“尽管年龄大的老师经验会比较多,但从实战的角度来讲,还是年龄偏小的老师更能打出那种劲道,手眼身法步,他都能完美演绎出螳螂拳的特点。”
螳螂拳是一个大的拳种,包括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功法器械等诸多内容,要想系统地学完螳螂拳,至少要正儿八经地学习五六年。前几年,于永波一门心思专练各种基本功,练拳、练腿、练速度、练硬度,比如“铁臂功”的练习,于永波给自己定的训练强度是早晨坤3000下,晚上坤5000下,这一练就是整整三年。
学成之后,不少人前来和于永波比武切磋,于永波也是在比武中验证了所学螳螂拳的实用性,直言“从来没输过”,当时前来切磋的人还给于永波起了一个外号——“武松”,他们都说,“这小子挺猛啊!”
1983年,于永波离开莱阳去当兵,在执行任务途中发生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一辆装有两个大油桶的130货车在路边着火,围观的人都弄不动重约二三百斤的油桶,于永波见状,一个箭步冲上车,用平常练习的基本功将油桶轻松地踹了下来,油桶落地随即爆炸。“现在想想就后怕,但当时就为了救那辆车,也想不了那么多,我都急眼了,多亏了我的螳螂拳基本功起了作用。”于永波说。
“绝不能让螳螂拳
在我手里断掉了”
于永波回忆说,自己的传承之路。其实是从当兵时开始的。在部队要学习武术、军体拳,于永波一展示螳螂拳,大家都觉得好用、实用、适用,纷纷跟着他学了起来,“不光是战友,就连连长也跟着一块学。”
“我知道我这辈子来是干什么的,在我们螳螂拳这个圈子里,有一个规矩,谁学完了,谁就要把它传承下去,师父就是这样教给我的。”于永波说。
参加工作十几年后,于永波毅然决定辞职,专心做好螳螂拳的传承工作。家里人深知他从小热爱螳螂拳,一直很支持他的决定。于永波说,“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传承的念想,绝不能让螳螂拳在我手里断掉了。趁着我这个年纪还能动,我就想多教一些人,再多教一些。”
他在芝罘区环山路租了一层楼,面积共八百平米,分成螳螂拳馆和瘦金体书法馆。在此期间,于永波每周会到烟台各个小学、烟台市文化馆、螳螂拳传承基地进行公益授课,还经常受邀担任一些官方组织的武术大赛的裁判或评委,久而久之,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跟着于永波学习螳螂拳。
近年来,烟台市政府给予了烟台非遗传承项目很多支持,打造所城里非遗文化一条街,为传承人们提供固定的传承基地。2022年,于永波的螳螂拳传承基地从芝罘区环山路搬到了所城里非遗文化街,不变的是他依旧每周到各处进行公益授课,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都走在传承螳螂拳的路上。
于永波直言,这么多年坚持下来,自己的心态其实没有多大变化,“就是想趁我还能打出螳螂拳的那种魄力,将力度、速度展现给学生看,让他们看到螳螂拳就应该这样练。即使他们当时做不到,但心里已经有了目标。所以尽管我现在59岁了,但在教拳的时候,我依旧尽力发出全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螳螂拳,让其走进大众视野,于永波潜心拿出三年时间免费教大家八肘,他认为这个套路不仅容易上手,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因为我练了这么多年,它的动作可以无限慢,也可以无限快,既可健身,又可技击。”为了解八肘对大家的影响,于永波每回教完之后,都会找学员谈谈感受。
“我自个儿知道这个东西好,后来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就想把它推广给大家,将八肘作为一个全民健身的推广项目,它的健身功效和实用价值应该被人们所发现。”于永波说。
“要继续教
直到我打不动为止”
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了解螳螂拳,这对螳螂拳的宣传和推广有极大的帮助。
于永波身边有一位“铁粉”——迟荣坚,他跟拍于永波近一年,在网络上发布了六百多条关于螳螂拳的短视频。迟荣坚说,“主要是于老师的拳打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愿意看,一看就是好东西。”大家通过网络了解到所城里还有螳螂拳传承基地,而且很多人通过视频进行模仿学习,有的学得有模有样。于永波也颇感欣慰,还有不少人纷纷点赞评论想报名学习。
于永波对此深有感触。今年他的螳螂拳传承基地的小院子已经装不下人了,“一批人站不开,那就分两批人学习,无非就是我累一点,同样的内容再多教一遍,那我也很乐意。碰上学得不好的也不要紧,我就多鼓励。”
除此之外,教学方式上的改变也带给了于永波新的体验。学生在家练习螳螂拳,于永波的要求是必须每天发视频,这样一来,他每天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观看学员们提交的视频,再对其动作进行纠正指导。即使学员学完之后忘记某个动作了,还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再进行学习。于永波表示,“现在工具先进了,学生可以自学动作,老师可以即时纠正错误动作,比我们那个年代凭借死记硬背记下动作好多了。”
这几年,于永波还教了十几个外国友人,他们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前不久,于永波刚收下一个“洋徒弟”,他是纽约第一代HIPHOP舞者LOOSE JOINT。
因为有较好的舞蹈功底和身体素质,LOOSE JOINT学得很快,他表示未来要长期在烟台跟着师父继续深入地学习螳螂拳,并打算将螳螂拳融合到自己的舞蹈之中,向观众展示螳螂拳的魅力。于永波说,“他常年从事HIPHOP的运动和教学,爱好各种运动,希望他能够带动身边的人,更好地将螳螂拳宣传出去,这也是我收他为徒的一个原因。”于永波还表示,以后有机会会考虑出国参与大型活动教授螳螂拳,“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台去展示我们的螳螂拳,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武术宣传好。”
多年来,于永波保持着每年做一百多场螳螂拳公益活动的频率。他表示,目前已培养了四个传承人,累计教了三四千名学生,学生年龄从五六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
“传承是我的毕生追求,未来还要继续教,继续传承下去,直到我打不动为止。”谈到未来的计划,于永波说,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那就是续写拳谱。他想将自己的实战经验、练功体会等全部整理记录下来,将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人学习。为此,他还潜心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写好拳谱供后人翻阅。“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应该干好的事情,将螳螂拳好好地传承下去!”
于永波展示螳螂拳摘要招式。迟荣坚 摄
于永波在纠正小学员的动作。迟荣坚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