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正义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泗水县龙湾湖畔的表达。
龙湾秋景韵如诗,水色山光入画时。秋日清晨,微风轻拂,给身体带来丝丝凉意。登高远望,村落错落有致,远处山峦连绵起伏,湖水如镜,倒映着斑斓山色,漫步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游。
从偏远小山村,到现在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龙湾湖艺术小镇”“等闲谷艺术粮仓”“阅湖尚儒研学游基地”“尼山鹿鸣”“南仲都草莓”“泗水龙湾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些名词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线上线下“满天飞”,引得“学习者”接踵而来,也令“研学者”流连忘返。
改革的春风拂过今日的龙湾湖畔,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一股蓬勃的活力。干事创业的劲风在此处鼓荡,旅游热潮如汹涌的海浪般袭来,游客们纷至沓来,文明风俗的新风也悄然兴起。如今的龙湾湖畔,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劲风鼓荡
干事创业正当时
10月13日,秋高气爽,泗水县阅湖尚儒研学游基地热闹非凡,烤熟的地瓜香飘四溢。来自20多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齐聚于此,开展“快乐‘薯’于你——亲子挖地瓜写生活动”。每当挖出一个大大的红薯,孩子们便会发出阵阵欢呼。此外,学生们体验了扎染、陶艺拉坯、手工剪纸、柳编编织等非遗项目,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地指导下,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学起了传统技艺。“利用假期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在大地里‘淘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作物生长规律,增长见识。”来自曲阜的刘波说。
2019年以来,作为乡村振兴合作人,王灵延牵头设计发展研学项目,推出了农耕、劳动实践、田园、工匠等课程,依靠泗水县本土非遗、生态优势、传统文化等资源,组织开展研学游,每年暑期,都会吸引济宁、济南、青岛、河南、河北等地的学生、游客前来,龙湾湖艺术小镇也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赋能乡村发展。今年以来,王灵延团队开展扎染、陶艺、蚕丝团扇、自然教育、创意手工研学等主题项目,吸引河南、河北外省及济宁周边城市游客超2万人。
这样的喜悦在泗水不止一处。在返乡创业路上,山东海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晓晨,是一位有情怀创业者。2018年9月,侯晓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乡创业。他投资1.9亿元建设尼山鹿鸣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甘薯产业、文旅康养—休闲农业、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数字经济—智慧农业”四大板块。为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立中佳海蓝集团,以该园区为支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园区建有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智慧化连栋温室、现代农业鲜食型甘薯示范样板推广基地、4000亩高标准农田等。在经营机制上,探索形成了“党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六位一体化发展格局。吸纳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吸引回乡创业就业人员33人,间接带动甘薯产业链上下游上万人,周边群众增收6000万元。
疾风知劲草。泗水聚焦人、地、钱等制约乡村振兴瓶颈,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健全财政保障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人才激励和培育引进使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域绿色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方面改革。2019年,泗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形成“政府支持+平台孵化+联农带农”的“泗水模式”。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286人,落地合伙项目136个,带动周边乡村78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
如今,泗水龙湾湖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激起泗水生态资源“蝶变”经济优势的层层涟漪。
热风袭来
旅游热潮燃激情
“龙湾柴窑茶器,外形精巧,泡出来的茶香味美妙,唇齿留香,比之前使用的其他器皿更能还原茶叶内质,我还定制了苹果杯和苹果壶,此行不虚!”在龙湾湖艺术小镇的孙凡和柴烧工作室,来自福建的游客吴文玲开心地说。
泗水县有着千年的制陶历史,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与非遗技艺传承,优质陶土资源丰富且获取便利。如今,泗水人以传习、传承陶瓷文化为理想追求,以“藏礼于器”为造物思想,用良知敬畏为做工准则,用材美安全为使用标准,生产制造出的茶器,受到了众多茶叶产区及品茶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陶柴烧传承人孙凡和就是泗水制陶业中的佼佼者。他的柴烧工作室内,蛋壳杯、分茶器、斗笠盏等柴烧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有的质朴古拙,有的色泽斑斓。时不时有游人驻足把玩、购买。
“柴烧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柴烧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蕴含着火焰的温度、自然的气息和工匠的心血。”孙凡和说。
东仲都村北靠玉龙山,东临龙湾湖,三个自然村环湖而建,全村人口1787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者达400人,村内闲置房屋较多。2019年以来,泗水县立足特色山水文化生态资源,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管理,通过盘活利用村内闲置的45套闲置宅基地和240余亩土地,建设了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创商业街、龙湾书院等项目,打造了鲁班记忆木工坊、陶朱工坊、扎染工坊等多个传统文化体验空间,以及“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展示展销中心、“虎咬瓜”品牌店等多种文创业态,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娱、闲、购等全方位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与业态服务,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营业额2000余万元。
“这么近那么美,不如周末游泗水,我们的建设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能来乡村享受片刻‘躺平’的生活,让大家多一个爱上乡村的理由。”乡村振兴合伙人、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创始人田彬说。在田彬团队新发展的湖边食集项目,有游客坐在湖边,远眺龙湾山色。有游客坐在古色古香的湖边小屋喝茶,享受美味佳肴,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场面好不欢乐。
原本偏僻寂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人气儿也随着旺起来。
新风劲吹
文明风俗展新颜
“无论前路多难,我都会一直陪着你,守护你,让你永远幸福!”在夹山头村的等闲谷艺术粮仓,新郎夏宇深情地对新娘颜真表白。
10月18日,夜幕降临,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粮仓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浪漫。没有奢华的车队和铺张的排场,取而代之的是简约而温馨的布置。新人们身着礼服,手挽手步入会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婚礼现场,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对新人的美好时刻。仪式简单而庄重,没有繁琐的程序和冗长的讲话。新人在大家的祝福下,交换戒指、许下誓言,承诺携手走过一生。
“传统的结婚礼节太过繁琐,我们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不仅简化了婚礼流程,还能对我们爱情形成一个独特的记忆。”新娘颜真高兴地说。
“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村里落地,许多村民积极参与到项目运营中,口袋渐渐鼓了起来。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村子变美了,在这里办婚礼成了时髦事儿了!”夹山头村负责人岳都林说。
“南仲都,孝源地,将你我,共养育……”在距离夹山头村3公里的南仲都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张贴着南仲都村的村规民约宣传板。走在观光园和村内,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让人心情舒畅。
“村规民约是我们村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宝。它让村民们有了行为准则,大大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说。
2013年至今,姚洪远带领村民发展水果种植产业,将瓜果产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当地的乡村振兴路径。如今,南仲都生态农业观光园已建有大棚121个,带动周边320余人就业,年总产值1680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从零到百万元的突破,农民人均收入也从2012年的2800元增加到了27000多元。
“过去这个山村,都是小泥巴路,现在,水泥地铺到了家门口,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山上到处是果树,村里光草莓大棚就有一百多个嘞!”南仲都村村民姚开富感慨地说。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以其生态之美、产业之兴、百姓之富,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展现着勃勃生机。这里山水依旧,却焕新颜。
泗水龙湾湖瞰景。
研学基地热闹非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