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袭城,武汉、杭州、南昌、上海、北京一夜之间水漫金山,岛城也终未能幸免。暴雨不仅考验了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考验了岛城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矿山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御能力。工地地基塌方、路面塌陷、商场被淹,岛城各区市立即启动各项防汛措施,一时间,各个部门都紧急到位,该巡查的巡查,该修复的修复,忙得不亦乐乎。
相关部门响应得很及时,措施也采取得很到位。然而雨过天晴,这些防御措施是否继续落实到位?所有塌陷破损的道路、基础设施是否都能得到及时修缮,而且能够保证可以抵御下一次暴雨来袭?政府部门是否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暴雨再次来临,我们是否可以应对?
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天灾人祸,而是我们的淡忘。很显然,暴雨并不是第一次来袭,防汛措施也不是第一次启动,为什么城市依然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相关部门应当自我拷问一下,是不是每当雨过天晴,就以为“狼走了”,可以放松警惕?暴雨过后,有媒体尖锐地指出,暴雨积涝,是众多城市的顽疾。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泡”、货物被“冲”、小汽车被“灌”的市民,何谈“宜居”?耗资不菲的城市改造,效果何在?
雨后整治,本已是亡羊补牢。但所幸我们的城市还没有完全被暴雨冲垮,我们完全可以趁现在及时补救,将城市建设得更坚固,以从容应对之后的每一场自然灾害。暴雨走了,但我们每个人防灾自救、未雨绸缪的思想,依然时刻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