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珊珊
2日的那场暴雨,肯定给很多市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过这多半不是什么好印象,而是带点惨痛的记忆。
河马石公租房11号楼的居民估计一夜不能安睡,西侧山体发生小型泥石流,楼下积土达到了一米厚。太古百货的商户估计欲哭无泪,暴雨淹了店面,库存都被“洗劫”。还有很多驾车市民经历了马路被淹汽车趴窝的一幕。
暴雨过后迎来酷暑,也将城市薄弱的排水系统大白于天下。年年月月掘路管道施工,年年暴雨来临不堪一用。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百年前古人都能解决的排水问题,到了现在却不能“治愈”呢?
150多年前,一位法国专家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现在逢雨必涝,说明城市的“良心”出了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现在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没有“一管百年”的思维。城市规划太短视太冒进,为赶工期、追政绩、出效果,很多项目不经仔细揣摩和论证就上马。
拿排水管网来说,这里堵了就再挖条管道,那个小区为了方便省钱就将雨水管道直接接到污水管道。这里本来是个天然泄洪湖,为了多赚钱填平了盖房子。那里河道为美观全都铺上混凝土。整个城市排水工程就像临时建筑,整日修修补补,缺少系统长远的规划,始终难以治本。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最近的讲话中谈到,今天好的规划,明天可能成为好的城市,假如今天的规划有问题,那么城市的未来一定会有问题。他提出要严把规划关。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都盼着青岛先从一“管”做起,做一个系统长远的规划,彻底解决逢雨必涝问题,让暴雨再来时,城市可以更从容。而我们的城市也因为有科学有远见的规划而“让生活更美好”,远离“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