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三年内跻身火炬计划前五
齐鲁软件园形成五大主导产业,企业超3000家
2019年09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软件园。 航拍图
  ▼2003年前建设中的齐鲁软件园。齐鲁软件园供图
     上世纪90年代,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启动“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开始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东大、齐鲁、西部、创智(后更名为“长沙软件园”)等一批“国家队”软件园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著名的“四大软件园”之一的齐鲁软件园,历经24年发展,已汇集入园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形成了行业软件与大数据、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总部经济与金融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未来三年内,齐鲁软件园将力争跻身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前五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修从涛       

成立:
软件园中的“国家队”

  1994年前后,中国的软件产业正从起步走向发展,大批外国软件厂商和软件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国门,极其脆弱的国产软件产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符合软件企业成长的环境。”1995年5月,在原国家科委召开的“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建设软件园是个值得探索的思路。
  为此,科技部提出“局部优化,地方政策突破”的思路,由科技部认定、地方政府政策和科技贷款支持,开始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列入“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作为重点发展和扶植项目。
  在这种背景下,济南提出要在高新区建设一个齐鲁软件园,大力发展本国软件产业。
  这给刚成立4年的济南高新区打响了发展软件产业的发令枪。1995年11月,齐鲁软件园正式挂牌成立,各项政策性的筹备工作陆续展开。
  1997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中,齐鲁软件园被原国家科委认定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与“东大软件园”、“西部软件园”及“创智软件园”共同名列全国“四大软件园”。
转折:
园区发展中心成立

  “四大软件园”之一的金字招牌,再加上雄厚的部委资源支持,应当说,齐鲁软件园的起点是相当高的。然而,早期的齐鲁软件园虽已挂牌,却缺乏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具体运作齐鲁软件园的建设,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兼职解决,办事效率不高。
  2000年12月1日,“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的成立是园区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转折点。这个国有独资的企业化运作机构,开始成为软件园建设和发展的专职操盘手。从政府主导到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企业化运作,这无疑是齐鲁软件园运作模式的一个创新。从体制机制模式上,齐鲁软件园开了国内软件园的一个先例,政府的角色开始向服务转变。
  体制机制一活,园区发展也提速。很快,大陆机电等数十家软件企业把家搬了过来,至2001年底,入驻企业已达40余家。2002年,为了加速园区发展,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在对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中国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的多次考察后再次求变,将“企业管理部”改为“企业服务部”,加大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投入,标准化服务成为各个部门的行动指南。服务牌打动了不少软件企业,截至2004年6月,在齐鲁软件园孵化中心接受孵化的软件企业达180余家。
  园区改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给齐鲁软件园带来了更多肯定和荣誉,齐鲁软件园不仅与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缔结姊妹园区,还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十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创新:
搭建企业协作平台

  荣誉越来越多,可困难也不少。2004年,信息产业部出台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2-3批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这也成了齐鲁软件园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是国家为加大软件园建设扶持力度而出炉的“第三种牌照”,前两块牌照分别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十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都争取到了,但这一次却没能上演“平地起高楼”的神话。
  “园内软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散、小、弱,二三十人的公司很多,上百人的软件出口企业数量很少,且出口量不大,利润越来越薄。”时任浪潮软件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的李朝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些软件出口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链,由散兵变成集团军,产生旗舰企业,形成梯队。
  随后,齐鲁软件园协调各家企业组建软件出口联盟,把软件出口纳入整体计划中。2006年11月,“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的牌子终被齐鲁软件园收入囊中。
  经此一役,齐鲁软件园对“企业联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成立各类企业联盟,强化服务,不仅加强了园区内企业资源的共享力度,还能帮助企业在承揽项目时提高承载力、中标率,由园区组织的各类联盟活动还能增进企业的联系,使企业由原先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共享关系。
  2004年之后,齐鲁软件园电力行业联盟、交通行业联盟、通讯企业联盟、动漫游戏联盟、智能微电网联盟等一批重要的企业协作平台相继成立,成为园区里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组织。
生态:
技术平台赋能发展

  实际上,除了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盟等协作平台,在齐鲁软件园的发展中起到更为重要作用的还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不断加速园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2003年前后,齐鲁软件园开启了“免费共享技术平台”的搭建。事实证明,“免费共享技术平台”这条路,为软件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未来。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中小微企业节省了大笔在科研平台上的投入。”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规划发展部部长彭绍毅介绍,对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来讲,建设研发平台成本高,利用率不高,而且需要持续更新,中小微企业很难独立承担。
  企业承担不起,园区可以来做。目前,齐鲁软件园通过自行建设、联合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投入了近15亿元,建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技术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金融IC卡芯片安全检测平台、大数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十二大技术支撑平台。这些平台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免费给园区企业使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截至目前,已为千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为使用企业节约设备和服务费用10多亿元。
  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为齐鲁软件园的发展建立起一种赋能生态,形成以平台引人才、以平台促招商、以平台建设带动园区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目标:
三年内跻身全国前五

  从2001年1月1日齐鲁软件园第一个孵化基地“齐鲁软件园大厦”正式启用,到2003年6月1日总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齐鲁软件园创业广场”全面竣工,再到此后的知慧园、科汇园产业小区,怡科产业基地以及银荷大厦、奥盛、鑫盛、铭盛、齐盛等产业载体的拔地而起,齐鲁软件园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
  园区先后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认定品牌,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是“中国软件名城”济南的一张亮眼名片。
  据统计,2018年,齐鲁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800亿元,入园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齐鲁软件园已经形成了行业软件与大数据、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总部经济与金融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
  今年7月25日,济南出台了《加快软件名城提档升级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济南将通过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展”工程,促进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信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齐鲁软件园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位列全国前八强。“根据园区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三年内齐鲁软件园将力争跻身全国前五名。”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主任孟林表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