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茂
一直以为,故乡情结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毕竟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故乡。离家的人无论做官还是经商,无论当年的去意如何坚决,到头来总免不了患思乡的病。纵然故土难离,但心有不甘的人总是要远行。离开有时就是为了更为体面地归隐,是绚烂至极后归于平淡。中国进入工业文明后,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乡村急剧消亡。离开了熟悉的田园、村舍与乡党,记忆中的故乡还有意义吗?
我在齐鲁晚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回不去的故乡》,朋友圈转载评论很多。可能是因为我认为,原汁原味的乡村不在了,乡愁就没有附丽,击中了许多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阆中农村。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出行没有汽车,照明没有电灯,就医只能找赤脚医生,种地全靠老天爷赏饭。我就读的小学没有几个老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没有游戏设施,教室连窗户玻璃都没有,厕所还是露天的。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也翻修了校舍,通了电,添置了必要的教学设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老师越来越多。就在这个阶段,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初中,升入高中,开始憧憬翻越高考这道坎,鲤鱼跳龙门,进入大学深造。那时的老师经常说,进入大学与在农村“戳牛屁股”,就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区别。对我而言,是实现父母夙愿,完成从农民向国家干部的蜕变。上世纪90年代初,我终于挤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为了庆祝我考上大学,村里出资请老乡看电影,我们家摆了酒席,大宴宾客,父亲居然没有喝醉。
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到黄淮平原的一座小城读书,这座城市最醒目的建筑物除了高高的煤矿井口设施,就是终日冒烟的电厂烟囱与又圆又高的冷却水塔。我更没有想过,我会在黄淮平原娶妻生子,而且一待就是30年。读大学时,我很不适应这里干燥的气候与齁咸辛辣的饮食,整天想着赶快完成四年的学业,离开这个让人浑身不自在的地方,但我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处于黄淮腹地的徐州。吊诡的是,我工作的地方与读大学的城市相距不过100公里,两地有着大致相同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趋同,连说话的腔调都是一样的,这一切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除了适应,我别无他法。
我试着寻找这座城市与家乡产生联系的地方,比如我的老乡苏轼在这里当过知州,是这个城市建制以来最有名的市长,治理过徐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患,留下了苏堤、黄楼等历史遗迹,还有《放鹤亭记》《徐州上皇帝书》《登云龙山》等名篇佳构。我更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沿着苏轼的足迹,穿过黄茅冈,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客厅——云龙书院,给市民讲述“苏轼的亲情、爱情与友情”。
再往上追溯,刘邦从这里一路西行,最终建都长安,问鼎中原。为解老父思乡之苦,刘邦仿家乡丰邑街市,修建新丰,将父老乡亲举家迁入。问题是,谁又能解这些人的思乡之情呢?汉高祖可能根本没有想过。300多年后,一位生活在涿郡的年轻人出场了,他虽是高祖玄孙,却以“贩履织席”为业,因为压抑不住对冠盖的渴望,聚敛了一帮英雄豪杰讨伐黄巾军,从此走上了“开挂”的人生。这个青年就是刘备,他手下有一干叱咤风云的文臣武将,是评书、戏曲、传说中常说常新的经典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所谓的燕人张翼德,传说中的猛张飞,曾经担任蜀汉巴西太守,驻守阆中长达7年。
张飞是蜀汉开国功臣,两个女儿先后成了皇后,所以死后极尽哀荣,加封“桓侯”,筑庙祭祀,历经千年而香火不绝。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就在阆中古城的西面,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圣殿,也是千年不易的地标建筑。张飞是这座古城的名片,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就与他相关,街道、酒店、工艺品、美食,无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飞生前并没有给这座小城带来荣耀,死后却给古城带来了无上荣光。
直到读中学时,我才去了一趟张飞庙,印象最深的是高大的圆型墓堆。工作以后回老家,再游张飞庙,这次我关注的是文化。回到徐州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品读阆中张飞庙的对联》。文章虽然是对俗文化语境中张飞形象的反拨,试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可能对旅游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没有想到,发表不久,就被阆中的门户网站转载,随后被四川旅游网转载,“张飞吧”交流社区还有人盗用我的作品。文章引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精英文化语境中解读历史人物,从而剔除俗文化语境下对历史人物的庸俗化解读,去除因为不了解所引起的盲目崇拜。事实证明,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更愿意接受真实的历史人物,文化消费行为更为理智,所以能坦然接受我的文章。
如果说徐州是汉文化的源头,代表人物是刘邦,阆中则是汉文化的尾巴,也许连尾巴也算不上,只能称为余脉,代表人物是张飞。张飞身上表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韧、大气与担当精神也许正体现了两汉文化的精髓。人们世世代代祭奠他,正是受这种精神的感召。
随着工业文明的加速发展,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背井离乡,在他乡求学创业、生儿育女。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离乡,甚至还有去国。怀乡病当然还是存在的,但不要伤感,更不能抗拒他乡,因为在他乡也能为家乡服务,前提是尽快融入,寻找交集,要当他乡是故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