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10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了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整体方向。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和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加强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益,为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奠基。
  1.课前导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主动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并进行深入思考。故此,教师要在课前导入环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如,以“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手机或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以做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猜猜都分别是什么声音。“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倾听、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热切的回答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得以构建,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并展开深度学习。
  2.课堂应用:依托信息技术增强物理课堂趣味
  物理知识具有知识点多、抽象性明显等特点,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故此,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切实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使物理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爱上学物理。
  如,以“鲁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为例。该节课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首先,教师可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两个有趣的视频——《海市蜃楼》和《硬币在水中重新出现》,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位置插入文字和声音,通过刺激学生感官、增强课堂趣味性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该节课的学习兴趣。之后,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探索欲望,教师还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一组真实而又罕见的“三日同辉”图片,并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相关提问:“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相较于普通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图片展示的教学方法更能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物理课堂变得更有趣,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3.实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展示物理实验
  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材中不仅探究实验较多,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容易。有些实验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在物理实验无法亲自操作的情况下,教师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虚拟实验,以此来弥补因学生无法亲自做实验而带来的缺陷与不足。
  如以“鲁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电磁现象’第2节《电生磁》”为例。教师可利用物理实验软件,为学生打造一个虚拟实验室,设计“通电螺线管磁场分布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清楚地向学生展示条形磁体铁屑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对比通电后螺线管磁场结构、线圈的位置、铁屑分布情况,从而正确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再如“电流”概念的学习,除利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外,还可借助虚拟实验将电子在电路中的运动状况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领会电流。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打造真正信息化的物理智慧课堂,既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又能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济南市莱芜区吴伯箫学校 朱司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