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聊城开发区东城街道以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导向,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主动靠前服务、优化流程,围绕阵地建设、组织建设、服务建设三个方面,由“政府供给侧”向“群众需求侧”转变,创新打造“东城有约”基层便民服务品牌,真正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
记者 谢晓丽 通讯员 盛婷婷
塑造“1+6+9”阵地服务体系强化品牌阵地建设
高位谋划,升级“一个阵地”。东城街道以“便民、高效、规范”为原则,对标省市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投资100余万元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换址升级,入驻开发区国际金融中心,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市场主体10000余家,为办事群众营造了舒心、称心、贴心、省心的政务服务新环境。
合理布局,搭建“六个专区”。东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合理布局、美观大方、暖心适用”的品牌阵地理念,设置了咨询导办、24小时自助服务、预约等候、窗口办理、阅读休闲、后台审批六大功能专区。同时,配备了“东城有约”便民书吧、母婴室和无障碍卫生间等免费便民服务设施,可满足企业群众多种服务需求,大幅度提升基层群众的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精心配置,开设“九大窗口”。将集中办理本级政府权限范围内的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以及其他服务事项的岗位,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采取集中办公方式,设立8个业务服务窗口和1个潮汐窗口,实现商事登记、社会保障、社会事务“一站式”服务,提供商事登记、社保、医保、就业、计生、民政、残联等44项服务事项,以及代办帮办、跨域通办、“东城有约”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的需求。
塑造“1+3+4”队伍管理机制
强化品牌组织建设
严把“准入关”,打造“一支队伍”。选派11名机关干部入驻中心,组建一支服务全方位、业务全能手的“东城有约”便民服务工作队,通过领办、帮办、代办开展预约帮办、便民窗口进社区、上门服务等“东城有约”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当好群众的“政务服务员”,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加强“业务关”,推动“三大提升”。针对大厅办理的热点事项及高频事项,联合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部等业务主管部门每周开展1次专项业务培训;针对仪容仪表、服务语言等方面,每季度开展1次服务礼仪培训会;针对“东城有约”品牌建设,每月开展1次“东城有约”专题特色服务培训。
强化“考核关”,用好“四类手段”。以贯彻落实“聊诚办·政清风”专项行动为契机,创新打造“东城有约”窗口服务标准及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塑造“3+1+2”政务服务模式
强化品牌服务建设
推行“预约三办+云上联线”,做到“千里有约”。针对非工作日有办事需求的群众,实行“预约+延时办”,群众通过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工作人员提供延时帮办服务。针对不在本地的办事群众,实行“预约+跨域办”,群众通过提前预约“东城有约·跨域办专员”,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微信办+快递办”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办理异地业务。针对无法到大厅办理业务的群众,实行“预约+远程办”,群众在微信预约“东城有约·远程办专员”,即可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云指导、云帮办、云勘察”。截至目前,通过预约服务为群众提供延时服务215次,跨域办理81次,远程办理53次。
创新“一线摆摊+移动窗口”,做到“门前相约”。采用现场摆摊的形式,定期开展“东城有约·便民窗口进社区”服务活动,将残联、卫生健康、社会救助等高频业务服务窗口“搬”至小区、楼宇和商超一线,实现街道级服务窗口直接前移至企业和群众家门口。目前已累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社会保障、高龄补贴等业务咨询办理1200余人次,受到一致好评。
打造“两类群体+上门服务”,做到“家中赴约”。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办事需求,根据预约时间,派出“东城有约·上门办专员”上门服务,不能当场办结的,事后上门或邮寄送达办理结果。针对周边创业青年,成立“东城有约·青年友好专员”,定期开展“青年友好·商事直通车”青年服务活动,主动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周边青年创业群体进行上门办理营业执照、提供社保、医保政策咨询,真正做到让在聊创业的青年群体感受到城市的热度和温度。截至目前,共为辖区特殊群体、青年创业群体提供服务43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