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上)
2025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讲清楚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有约·相约山东”活动向海内外展示孔子故里曲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内容。山东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重要的见证地,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相约山东曲阜,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方圣城,走近圣贤的精神世界,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成为近年来思想文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那么,何谓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呢?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然也就出现过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包含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对历史人物和文化元素理解的不同,人们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自然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为更好地构建主流文化,从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提炼与中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元素,如有学者说:“孔子以前,黄帝以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周公,同时说明黄帝、周公和孔子皆是与中国关系最大者,并为此后的中国学者所高度认可,如清末民初的历史学者夏曾佑在他的《中国古代史》就引用了此语。所以,黄帝、周公和孔子三人应是中华传统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五帝”之首,被后世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中国第一位杰出历史人物。据司马迁描述,黄帝不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拘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而且救乱于“神农氏世衰”之时。黄帝通过“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雷霆手段,最终实现了“诸侯咸来宾从”。此后,黄帝又打败炎帝、蚩尤等其他部落,并获得当时所有诸侯的尊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融为一体。
  尽管春秋时代出现“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史记·五帝本纪》)的状况,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对黄帝的赞誉和尊崇。《孔子家语·五帝德》一文详细记载了孔子心目中的黄帝形象,他不仅“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而且“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既为天下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且为百姓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提供食物、药材,同时他的仁爱之德泽及自然界的动物,呈现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大同”世界。
  在秦汉之后的中国社会,黄帝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而此后很多部族的姓氏都可以追溯黄帝的后裔,在维护民族团结上自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移”;又如《北史·魏本纪》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所以,黄帝是维系传统中国社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
  周公,姓姬,名旦,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元圣”。据《礼记·明堂位》记载:“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辆,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在西周时期,周公的地位极为特殊,《尚书大传》中总结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尽管这种说过于整齐曾受到疑古学者的质疑,但是这也反映出周公与西周王朝关系。
  作者:魏衍华,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研究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