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聊城私家车保有量与日俱增,重型装载车辆也在城区频繁穿梭。目前,市区一些“岁数”较大的次干道,实际承载力远超出当初设计时的负荷,接连出现裂缝、坑洼等现象。城区每年约有3万平方米路面受损,相当于5个足球场的面积。
车辆增加快 路面一年增重7万吨
王连军家住将军苑小区,这个小区紧挨健康南路,小区南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每天晚上都有许多拉土石的大型装载车来往,发出轰鸣的噪音。“健康路重修才两年多,现在靠近建筑工地的路面又有破损。”
聊城市交警支队车管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年时间,聊城市新注册机动车辆就有8.13万辆,其中城区增加7万辆。按每辆车自重1吨计算,去年一年路面上至少增加7万吨。聊城市市政设施养护所副所长许良国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贸易往来频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数不清的重型车辆穿梭在城区。这些大型车轻的拉50吨,重的能拉100多吨,这对路面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许良国说,市区一些老路上次大修在十几年前,道路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年岁较大的路,当时设计时考虑到的车流量较小,路基层和表面沥青层的标准都没现在新修的标准高。城区机动车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当时的设想,才造成现在老路连连出现坑槽。此外,破路修管道也是造成城区路面破损的原因之一。除每年重修路段,城区主次干道每年有近3万平方米的路面受损。“冬天路面破损严重,特别是供热、供气管道维修,需要大面积刨掘路面。冬天气温低,修补好的路面很难与老路结合,车辆一过又轧坏了。”
李忠林在利民路上住了快20年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大修利民路的时候,他见证了全过程。当时先在路面上铺一层灰土,几天后又铺一层灰土,碾压后再铺一层沥青。“现在利民路重铺的路基比以前厚,利民路没修前,路上大小坑洼不下40个,有些路段沥青都轧没了。”
许良国分析说,市区道路路基层下布满水、电、暖、煤气、通信光缆等管网,铺设路基时轧轻了压不实,轧重了容易损坏管道,所以比起城外公路的路基,市区路基难免存在碾压不实的情况。
聊城市城乡和住房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利民西路重修按照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层材质和层厚标准都高。最下面铺15厘米厚的二灰碎石,中间层铺18厘米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层(水稳层),最上面铺7厘米厚的沥青。整个路面修好后抗压、抗滑、抗水性效果都要好得多。“去年竣工的向阳路,和今年其它几条开工建设的路段,都按照这个标准施工的。”
不少市民质疑,即便是近几年车辆大幅增加,如果路基建得好,这些路也不会这么不抗压。
许良国表示,像城区向阳路、利民路等一些没有重修前的老旧路段,多是十几年前铺设的,当时的施工工艺采用的是铺设两层灰土路基加普通沥青层面。两层灰土路基材质,主要是由石灰、细沙等组成,虽说硬度没有问题,但防水、抗压性较差,容易出现表层起皮、路面出现裂缝等问题。两层灰土路基成型以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养护,就容易产生较深、越宽、
面积较大的龟裂。许良国说,除一些小街巷,城区主次干道目前已经基本告别两层灰土路基。
市民高先生说,既然沥青路面不抗压,为何不都建成硬度更强的混凝土路面,也省得老翻修。许良国说,相比软性的沥青路面,混凝土路抗压性确实强,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造价比沥青路贵出近一倍,二是其行车舒适度远不如沥青路,再者就是如出现坑槽,不能像沥青路那样进行小范围修补,因为后补的混凝土很难与原有的路面进行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