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特教初心
情暖“折翼天使”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亚如并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但因为对特教事业的热爱,她毅然选择了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并以第一名的高分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入职前,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当第一次走进教室,近距离和孩子们相处,刘亚如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为了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刘亚如积极向学校领导、身边的同事学习,到老教师课堂听课、翻阅每名学生的档案、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她甚至背诵了学校所有年级的美术课教材。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亚如很快度过了适应期,她期待着用绘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
课堂上,刘亚如发现拿笔、涂色,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于是,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手把手教怎样握笔。
“孩子们内心纯净、心无旁骛,他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创作。”刘亚如吃惊地发现,很多孩子的绘画和手工作品非常有想象力,且艺术价值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其中,一位叫博博(化名)的自闭症学生,绘画天赋极高。在她的指导和鼓励下,博博参加了第一届“傅利叶”杯全国特殊儿童绘画大赛,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得知这一喜讯后,刘亚如紧紧地拥抱住了博博,激动得满眼泪花。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长成‘大树’,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坚定了我对于特教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刘亚如期望自己的美术课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孩子们与外面的世界。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她越发爱上了这份职业。
用爱架起桥梁
实现双向奔赴
“一句话,要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耐心对特教老师来说非常重要。”课堂上,学生坐不住、爱发脾气等情况时有发生,刘亚如总是能稳定他们的情绪。课余,她经常翻阅特殊教育、心理学类书籍,刻苦研读课程标准,加之日常的教学心得,总结出一套自创的“教学秘笈”。
“我会挑选一些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进行装裱后在班级内和学校展出,有的还会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家长。”这个小的创新之举不仅鼓励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也让家长们收获了感动。
美来源于生活。不同时节,刘亚如会带领孩子们在校园内寻找不一样的美。在她和孩子们的巧手中,如手掌般的无花果树叶,如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雪白色的纸巾,甚至是破碎的纸屑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张张精美的粘贴画,一件件充满想象力的手工制品。
此外,她还牵头组建了学校的美术社团,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绘画、手工活动,并邀请家长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创造的快乐。
付出终有回报。近年来,刘亚如作为辅导教师,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多个全国类特殊儿童绘画大赛,十余幅作品获奖。同时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8年来,刘亚如在特殊教育园地里耕耘、浇灌,与这群特殊的孩子实现“双向奔赴”,用青春和爱心,为他们搭建了一座座通往社会的桥梁。
孔媛媛 崔常松 济宁报道
特教老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爱和坚持,帮助这些“折翼的天使”跨越障碍,融入社会。当看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天天进步,一个个家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作为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刘亚如认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她所教授的《绘画与手工》课是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在课堂上,刘亚如带领孩子们穿梭在五彩斑斓的世界,感知着创作和成长的快乐。
课堂上,刘亚如教学生做手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