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案子”“孔子”“老子”榜题的汉画像石,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案子”是与老子、孔子同在一块汉画像石上出现于榜题(画像石术语,即石上标注的文字说明)的人物,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担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考证,因“言”“案”声通,疑“案子”即“言子”,孔门弟子言偃也。五十多年后,海峡两岸画像石专家细察“案子”高矮,正解为齐国名相晏子,从而让这幅画像的整体内容能够统一起来了。今天就来详说一下。
□张漱耳
前后“案子”考释不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照学者王献唐执掌山东省图书馆。在距今90年的1935年冬,他闻讯来到济南兴隆店街某家,察看从运河运来的五十多块汉画像石。其中一块有案子、孔子、老子三人(由左至右)的榜题尤为令其注目。当时议价不成,店主称花费600块现大洋从嘉祥运来,咬住价钱不放,收购之事遂被搁置。七七事变爆发前夕,王献唐又派人前去洽谈,终于以150块现大洋为图书馆购之。
王馆长命人将画像石运入汉画堂馆,着人对有榜题之石用水清洗,拓得拓片数份。而后对榜题“案子”进行了考证。他通过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阙里文献考》,将“案子”疑考为“言子”。依据是古“言”和“案”声通,孔门弟子言偃也。
言偃是孔子著名弟子子游,名次并不靠前,他只能出现在画像石中站在孔子身后的弟子队伍中,不可能独他有与老子、孔子同框出现于榜题标注。
1993年夏,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先生忽然对山东这块画像石萌发了兴趣。他通过大陆汉代画像石研究专家蒋英炬,搞到了“案子”榜题残石拓片,经对“案子”细察,认为其身材明显比他前后的人物要矮,符合文献中对晏婴身材矮小的记载。而从古文字看,“案”也通“晏”。他的这些见解,请教著名汉画像石研究专家蒋英炬先生,得到认可。于是蒋先生写了《晏子与孔子见老子同在的画像石》,发表于《中国文物报》,考证“案子”即“晏子”。
同年,蒋先生又和女儿蒋群合作,发表《从汉代画像中说晏子》一文,重申这一观点,逐渐引起学术界注目,认可将“案子”考释为“晏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阐述新观点的两篇文章对王献唐的考证只字未提。原来,王馆长当年的考证只是写在自己的日记中尚未发表,不为外界所知。现在来看,他只是看了相关文献,未遑与图像仔细比对,所考的言偃不仅是形象存在着问题,最主要的是资格不够。而矮个子晏婴,别看身材不高,智慧却很高,有资本与孔子、老子并列。
晏子事迹的传播
记载传播晏子的文献首先是典籍《晏子春秋》,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于内容有许多为寓言性质,被判定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是由后人根据民间故事传说编辑而成。尤其曾经被宋代学者质疑为伪书,故在研究与引用上,长时间存在着底气不足现象。直到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竹简本,伪书之说才不攻自破。
晏子本名晏婴,“莱之夷维(今高密)人也”。父亲晏弱在齐国顷公、灵公两朝效力,出则为将,入则为相。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80岁时故去,灵公痛失股肱,有大臣举荐晏婴能接老父的班。灵公把他召来,见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凉了半截。大臣仍然积极向灵公进言,方答应先在次要单位一试。不料,不管被放在啥地方,晏婴都干得贼漂亮。很快,擢升为卿,继而为相,前后服务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达五十余年。
《晏子春秋》主要记述他效力景公时发生的人和事。情节鲜活生动,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据载,晏婴效力到景公时,决定给他封邑,计划将台(今山东济南东北80里)和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南10里)两地给他。晏婴没有接受,他这样说服景公:先前咱齐国先君受封营丘,方圆五百里,国运长久,传到您已经十几个国君了。如果谁取悦于君王就能得到封地,齐国恐怕早就无立足安身之处了。所以,臣有德可以增加俸禄,无德退回俸禄便是,不能给他封邑。
晏婴住处的房子靠近闹市,低矮狭窄,喧嚣多尘,景公要给他换房。晏婴谢绝说:相比住在这里的先人,我不够继承的资格,能住这儿已是奢侈了。靠近闹市,早晚能买到所需,于我有很多好处,怎敢再烦君主为我造宅?
晏婴着粗布上朝。景公问:先生的家里贫穷到这种程度了吗?这是不是我的罪过?晏婴答:我听说,凡是先顾念别人而后顾念自己衣食的,就不会因贪求美味而去做非法的事;我虽不贤,宗族的人又赶不上我,依赖我的俸禄以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这种情况下,我还能穿着粗布之衣而上朝,已经很光彩了。景公还是过意不去,但给他金银裘皮也不受。晏子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因此有“一裘宰相”的美誉。
在《晏子春秋》里,最难能可贵的还不是晏子在自身利益面前的高风亮节,而是机智地对齐景公爱民思想进行的劝谏。
景公到晏家走访,问他:你家靠近市集,知道东西的贵贱吗?
此时景公滥施刑罚,市场上出现了卖踊(受过刖刑的人所用的假脚)者。晏婴意味深长地回答:“踊贵履贱。”景公听出这是影射自己刖刑过重,被砍脚的百姓太多,顿时脸红了,回去就减去了这一刑罚。
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暴病而亡,养马人也不知是何故。景公很生气,派侍卫将养马者抓来肢解。众臣见昏君暴怒,默默无语。晏婴此时侍立于旁,主动站出来,示意侍卫暂且住手。他问景公:君上,肢解人也须有个方法步骤,但不知古圣尧舜肢解人,是先从哪儿下手的啊?
正在恼怒的景公一听,大吃一惊,一想尧舜是一代圣王,爱民如子,哪会肢解人?如今这样做,怕与圣贤背道而驰,反与桀纣为伍了。内心有所惭愧,便顺口说道:寡人从不与暴君为伍。于是开释了养马者。
景公喜欢赏玩捕鸟,专门指派烛雏主管鸟事。一天,烛雏不小心让鸟飞了。景公大发雷霆,要杀烛雏。晏婴得知后,来见齐景公: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举罪状,然后按其罪过处死他吧!
晏婴看看烛雏,当着景公的面历数其罪状:派你专门看鸟,你粗心大意让鸟飞掉,这是第一罪;你让大王因为鸟飞掉的缘故而杀人,让大王背上杀人的恶名,这是第二罪;如果其他诸侯国王得知此事,必认定咱大王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从此坏了大王威望,这是第三罪……
昏君听到这里,好在还没有昏到底,连忙摆手:爱卿不用往下说了,寡人差点儿做了错事。
如果正面直接劝谏,可能无济于事,弄不好连自己都搭进去。晏婴通过拐弯抹角予以晓喻救人成功。
景公嗜酒,连喝七天七夜不止,浪费钱财又不理政事。大臣弦章劝谏:希望您停止喝酒,不然的话,我请求您赐我一死。
晏婴就此谒见景公。景公说:弦章劝谏我停止喝酒,不然的话,赐他一死。若听从,我就是被臣子制约了;若不听,我又舍不得他死,如之奈何?
晏婴一听,张口就来:弦章遇上您太幸运了!假如让他遇上桀、纣那样的君主,早就死了。
手法圆熟、滴水不漏的讲话,让景公哑口无言,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停止喝酒,归于朝事。
《史记》聚焦晏子逸事
可能受《晏子春秋》文风的影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推出的晏婴列传,与他人有鲜明的不同。他把管仲和晏婴合在一篇写,让本来篇幅就不能长的文章更加局促,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是只聚焦晏婴的逸事,其于史实之辨析,人物之刻画,不愧妙手!
列传里出自《晏子春秋》凡前有所涉者一概省略。就谈谈传后序赞简单提到《左传》里晏婴的事迹,而其中的“谏景公”也不提,只谈“哭庄公”。
齐庄公和姜棠私通,被姜棠丈夫崔杼杀死在家里。晏婴到崔家给庄公吊丧,伏尸股而哭,“成礼然后去”。在这之后司马迁有“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句。从语意看,反问句按现在话是说,“难道晏子是所谓见义不为无勇的人吗?”作者明显在这件事上网开一面,反对对晏婴的指责。
什么事呢?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知,因晏婴吊丧后离开,没有跟着庄公一起死,有人便指责他是见义不为的懦夫。晏子辩解说:如果国君为社稷而死,我会跟他一起死;他为自己的私事而死,我是不会跟他一起死的。
晏婴的这个态度,太史公是欣赏的,甚至乐意为他当马车夫。“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这话又因在有限的篇幅里他不吝惜笔墨写的马车夫故事而起。一次坐车外出,车夫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替晏婴驾车的丈夫。他头上遮着大伞,挥动鞭子赶着四匹马,洋洋得意,神气十足。回到家里,妻子竟然提出离婚。车夫问原因,妻子说:一个堂堂八尺男儿,给不满六尺的人驾车,有什么好神气的。矮子晏婴却做了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可看他外出,举止都非常深沉,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你却好像非常满足,因此我要和你离婚。
车夫自此以后醒悟,开始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此后《晏子春秋》《史记》作为年代很早的史著,通过脍炙人口的记言记事,从不同侧面表述了晏子的形象。其中也不乏涉孔之篇。
《仲尼相鲁》,记录的就是晏子与景公一起议论孔子的言行。当景公得知孔圣人到鲁国做宰相,感到对齐国是个忧患。晏子说,无须忧虑。鲁国的国君昏庸软弱,你不如暗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意许他来做齐国的宰相,鲁君平素骄横,基本不接受孔子劝谏,孔子必对他失望,便会来投齐国,这时我们不接纳他,如此他就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于齐国,就被晾起来了。一年后,孔子果然受困。孔子的仕途被晏子破坏,未能如愿。
晏子与孔子属同时代人,晏子略早。晏子与孔子,一个是齐国贤相,一个是鲁国圣人,历史上处于并列地位。王献唐囿于未能从大处着眼,误把“案子”释为一般的孔门弟子,没有意识到同现于榜题的三人,必须有着同为圣人的象征意义,从而发生了误判。
公元前517年起,孔子在齐国做外臣三年。一到齐国,孔子可能就敏锐感觉到晏子对己不友好,没有与他深交。“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孔子还说,“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可见,他对晏子评价不高,认为没有原则性,太善于顺应时势。晏子则认为孔子缺乏灵活变通,太注重繁文缛节。
后来,晏子名声日起,孔子的看法有所改变。《论语·公冶长》载孔子之言:“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