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过了几千年,不同时代的年货有着各自的时代特色
古人过年,都要办哪些年货?
2025年0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居延汉简中的人面桃符。
  ◤清代晚期的门神年画。
     进入腊月,人们忙着置办各种年货,谓之“忙年”。“忙年”的习俗自古就有。古代,除了准备肉菜糕点、新衣新帽等常规年货之外,不同朝代的人们还要准备不一样的文化年货。这些用于祭祀、祈福、装饰的道具,是新年仪式感的主要来源。那么,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要准备哪些年货?

  □纪习尚

 汉代:
 桃人、苇绞、老虎像

  汉代人忙年很有章法。腊月里的腊日,朝廷会举行祭祀百神的活动,民间也要祭祖、团聚、宴饮。节前很多天,人们就开始杀猪宰羊、打扫房舍,做各种准备工作了。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说:“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与此同时,汉代人还要准备桃人(桃梗)、苇绞(苇索)、老虎画像等,装饰门户的同时,起到御鬼伏邪的作用。
  桃人,也叫桃梗,是用桃木削刻而成的人形木偶。《战国策》中记录了桃梗和土偶人互怼的一段对话。桃梗取笑土偶人说:“你是人们用西岸的泥土堆成的。到了八月的大雨天,淄水上涨,你就自身难保了。”土偶人不甘示弱,说道:“就你好!你是人们用东国的桃梗削成的。淄水上涨,你随波逐流,还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而我化为泥,还是会回归岸上。”可见,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桃人,用作祭祀等目的了。现代出土的居延汉代木简中,也有“人面桃符”,上绘人形,长26.7厘米、宽2.6厘米,下端尖锐,可以插在门前的地上,可能就是《战国策》中提到的桃梗。
  至于为什么是桃人,而不是柳人、榆人、梨人,和上古时期“桃树下捕鬼饲虎”的传说有关。刘昭注解的《后汉书·礼仪志》引《山海经》载:“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门曰东北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说的是东海中有大桃树,覆盖三千里,东北边有道鬼门,由神荼、郁垒二神把守。遇到害人的恶鬼,两位门神就用苇绞(苇草编成的绳索)捆绑起来,投喂给老虎。
  后来,民间借用这些元素,守卫自己的家门:“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东汉的《风俗通义》也记载:“县官常以腊除文饰桃人,垂苇绞,画虎於门。”大同小异。
  可见,汉代迎接新年,有三个重要元素:一是制作桃人,立在门旁,以御凶鬼;二是在门上绘制老虎像,或者手持苇索的郁垒神像,郁垒捉鬼、老虎吃鬼,恶鬼因而绕行;三是在门上悬挂苇索,取捕鬼之意。
  此外,汉代在岁末举行驱傩仪式,除了摆放桃梗、郁垒像、苇索这些道具外,官员们还会戴上木制的野兽面具,扮作傩师舞蹈。
魏晋南北朝:
爆竹、画鸡、桃符、门神

  相比汉代,这一时期的年货更加丰富了。桃符、门神这两个后世广泛使用的新名词,也是在这时出现的。成书于南朝的《荆楚岁时纪》记载了以下年俗:
  一是燃爆竹,该书引《神异经》说:西方山中有个叫“山臊”的怪物,只有一条腿,人遇到它,就会得寒热病。于是人们在新年前准备竹子,正月初一将竹子扔进燃烧的草堆中,竹子和草发出噼啪炸响,山臊听到很害怕,接下来的一整年都不敢来犯。
  二是贴画鸡。上面提到的东海大桃树,除了有神荼、郁垒两位门神,还长年驻守着一只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雄鸡一唱,万象更新,春节时贴画鸡,正是取这样的吉祥寓意。
  三是插桃符、悬苇绞。这一习俗沿袭自汉代,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桃符,用桃木“画作人首”,类似汉代的桃人,而不是后来用作题词的桃符。
  四是贴门神,“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在两块桃板上绘制神荼、郁垒二神像,贴于门上,一左一右,“门神”的称呼,此时已经形成。
  五是戴彩人,“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正月七日人日这一天,人们会用彩纸或金箔剪刻成人的形状,戴在发鬓之上。走街串巷时,彩人随风招展,也是一道风景。这个风俗明代还有,称为“闹嚷嚷”,《宛署杂记》载:“元旦出游,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春节讲究喜庆,这些活泼的头饰,正映照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唐代:
 钟馗像、新年历、灶马

  新年在这时称为元日、元正等,习俗和前代相比,又有不少变化。人们要在家中悬挂钟馗像、案头摆放历日(即年历)。高级官员,新年前可以从皇帝那里得到这些赏赐,唐代诗人张说得到过御赐的钟馗像和年历组合,刘禹锡也写过《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奉宣圣旨,赐臣画锺馗一、新历日一轴。”普通官员或者百姓,有两个途径获取历日:一是抄写。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手工抄写的唐、五代时的历日,工整地誊写在数张纸上,然后粘贴成长卷;二是购买。最迟到唐代中晚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历日,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购买一份历日应该不是大的负担。
  唐代人在年前祭灶,灶马要提前准备好。唐代民俗著作《辇下岁时纪》记载:“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灶马是手工绘制或雕版印刷的灶君像,于年夜贴在灶上。唐代人很有意思,他们担心上天汇报工作的灶君乱说话,就在灶门上抹上酒糟,灶君在醉醺醺中上天,不知道会不会受到玉帝的责备。
  唐代人还有在除夜点烛、庭燎的习俗,如孟浩然的“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张说的“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储光羲的“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等诗,描写的都是这些习俗。除夕夜,城市和农村等烛火通明,蜡烛和柴草是需要准备的年货之一。
 宋代:
 迎春牌,迎春词

  宋代,年前要准备的文化年货更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各类神像,如祭灶君的灶马、招财的财门钝驴、求福禄的回头鹿马、驱邪的门神等。这些都有商人提前印刷好,年前就在市场上销售。宋代文学家晁补之有词:“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
  二是祈福装饰品,如迎春牌,以及“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的幡胜、贴在门楣上的“天行贴儿”等。宋代春节非常热闹,人们用腊月里准备好的各种物品,将居室装点一新,《梦粱录》记载:“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三是桃板、桃符,用来题写迎春词。桃符,最晚从五代、宋初开始,由绘人像,演变成题写吉利语。《宋史》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国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有一年,孟昶觉得学士们的题词写得不好,于是拿过桃符,亲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很多人认为,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春联。宋朝,在桃符上题写春联已经蔚然成风,且不说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陆游也写过“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可见宋代的桃符,已经是题词,而非画像了。
  明清时的年俗和现在已经相像,要准备的年货也大差不差,黄历、年画、春联、线香、蜡烛都要提前购买,有的地方还要准备灯盏碗儿、芝麻秆等特殊的用品。这一时期,木制的桃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被纸质的春联取代。明末的王彦泓在1628年的《新岁竹枝词》中写道:“闲行坊曲看春联,暗露婵娟屈戍边。”可见当时的寻常巷陌,都已家家户户贴春联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