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灶神年画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春节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在于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元素。贴年画就是极具文化元素的春节重要习俗之一,在所有的年画中,灶神年画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尽管很多人年年都贴灶神年画,却很少有人知道灶神年画上的诸神到底是谁,甚至灶神是谁也讲不清楚。今天我们就从灶神年画入手,讲一讲有关灶神的一些事儿。
□张书功
灶神年画中的诸神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要去天庭向玉帝汇报工作,把一个家的善行与恶行作个总结,评定后定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人们便会举行祭灶的仪式,又称辞灶、送灶。等到除夕或新春元日还要将灶神接回,成为接灶。这种迎来送往的仪式,就要通过灶神年画来实现。
在山东的农村,如今过年,很多地方已经不贴门神,也未必请其他神仙,但一定会贴灶神。这可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古者大夫祭五祀,今人家惟祭灶神,若门神,若井神,若厕神,若中癲神,或祭或不祭矣。”意思是说:古时候,大夫之家要祭祀五位神仙,现在人们则只祭祀灶神,像门神、井神、厕神、中癲神,有的祭祀,有的不祭祀。说明在清代,灶神已独得百姓宠爱。
灶神年画有很多版本,本文以杨家埠年画中的“大灶王”为例进行说明。这个版式分为三层,共有三十二个人物,是灶神年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上面一层中间的主神叫“增福财神”,也叫文财神,有的年画版本就直接写上名字了。他本姓李,名诡祖,淄川人。北魏孝文帝时任河北曲周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
增福财神头戴如意翅帽,后有头光,身披云纹红袍,手执如意,端坐于元宝形座椅上。后面各有一名仙童侍立,手执障扇,另两人手执立轴。立轴上写有“招财童子”“利市仙官”。最外侧是“合和二仙”,即寒山与拾得,他们一人执荷花,一人捧宝盒。背后可见三层元宝组成的元宝山,有的版本是五层。山上生出摇钱树。摇钱树的枝叶延伸到画面之外,又下垂到画面之中,营造出金钱“亭亭如盖”的氛围。
中间一层就是主角了。灶神与灶神奶奶端坐在中间神殿。神殿为单檐庑殿顶,正脊两端为鸱吻,檐角挂风铃。额题“皂君府”,两边写有“如在”“其上”,就是“头顶三尺有神明”的意思。神殿的两根立柱上倒悬“盘龙”装饰。灶神方脸大耳,三缕胡须,头戴丞相帽,帽顶缀红绒球,着紫衫绿袍,手托元宝,端坐于神椅之上。灶神奶奶头戴凤冠,帽顶亦有绒球,披绿色云肩,着红袍,手托元宝,端坐神椅。两侧的一男一女,应不是神仙,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主人,可以理解为供养人。外面两侧是厨娘,立于灶旁,灶上有四层笼屉,灶膛内的柴火烧得正旺。
正中安置一聚宝盆,为宣德炉样式,通体紫色,内装方孔铜钱、宝珠和元宝,散发着红色火焰。宝珠上方有嫩芽,寓意钱财增长。宝盆上生长出一巨型“周元通宝”厌胜花钱。周元通宝是后周货币,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因为周元通宝是佛铜所筑,所以民间认为此钱可以祛病消灾。
下面一层的神仙是谁呢?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掠刷神,有人说是玉皇大帝,还有人说仍是灶神,而更多人认为是宅神。从整个画面看,自上而下三层的占比是一:一:二,从人物数量看是七、六、十一,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一般的神仙。主神端坐中间,头戴莲花冠,冠饰宝珠,后有头光。一手托元宝,一手抱玉笏。身后有两侍从分别手执华盖、羽扇。两侧的属吏,有的头戴乌纱帽,有的头戴毡帽,显然是文武官员,另有两名侍者牵马分立两侧。
画面的背景是五层笼屉,前景为鸡犬拱卫着聚宝盆。外缘各有四人,为纵向排列,为八仙。此“大灶王”,众神组团出现,反映了民间神灵崇拜的简化趋势,一次仪式可以祭祀多位神仙。灶神年画的两边还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有的地方还在顶部贴上一组门笺,即过门钱。那么为什么要称灶神为一家之主呢?下面来认识一下灶神。
灶神的身份与职责
关于灶神是谁,历代有不同版本。《说文》《周礼》以火神祝融为灶神。《淮南子》认为“炎帝作火官,死为灶神。”《庄子·达生》:“灶有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司马彪说灶神穿着红衣服,名字叫“髻”,长得像女人。唐李贤注《后汉书》,称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又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
在山东民间,百姓认为的灶神就是姓张的一位男子。他的名字人们可能说的有出入,关于他的传说却是耳熟能详。比如山东潍坊地区是这样讲的:传说灶神本姓张,名云芳(说法不一),他的妻子叫郭丁香,非常贤惠。张云芳在外做生意时,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叫李海棠,便把海棠娶进了门。海棠嫉妒丁香是正室夫人,便逼着张云芳休妻,把丁香赶出了家门。不久,张云芳做生意失败,成了穷光蛋,李海棠于是离开了张云芳,另嫁他人。张云芳穷困潦倒,只好沿街乞讨。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又饿又冻,昏倒在一个富户人家的门前,这家女主人正是被他抛弃的丁香。张云芳被丁香救活后,感到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一头撞死在灶上。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张云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封他为灶神。后来,人们把丁香同张云芳一起供奉在厨房里。有的版本的年画里,灶神是一左一右两位老婆,可能是对这个民间传说的艺术表达。
灶神的职责,顾名思义,自然是掌管各家各户的灶火和饮食。大约从汉代开始,灶神又多了一项新的业务,成为天帝派遣至人间,监察人们行为善恶的神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他会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汉郑玄注《礼记·祭法》:“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灶神可以根据人所犯罪行的大小,缩减其寿命。宋《太平御览》称引《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又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俗皆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
越往后,灶神的业务就越多。笔者曾见过一本清代光绪年间的《太上感应篇》,是山东省青州府昌乐县城一个叫天悦寨的民间书局刻版印刷的。书的序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光绪三年春,山东青州人王峰柏的母亲生了重病,看了很多医生,吃了不少药,也不见效。他实在没有办法了,病急乱投医,于是跪在灶神前祈祷:“为了母亲的病,我愿意刻印善书劝导世人向善。”过了几天,他的母亲竟然吃下饭了,病也好了。但是,因为王峰柏家境并不富裕,也没有找到能刻印的善本,于是就把许愿的事给忘了。到了第二年,母亲旧病复发。王峰柏又害怕,又后悔,自责道:“怠慢拖延,实在是大罪过啊!”于是又到灶神前焚香跪拜说:“等母亲病好之后,一定刻印善书。”祷告完毕,母亲竟然痊愈了。王峰柏于是刻印了《太上感应篇》。在这里,灶神又成了治病救人的神祇。
正因为灶神无所不能,最要命的是,他不仅有着记录善恶的监督权,还有能够减人寿命的执法权,所以着实令人可怕。这样,就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恭恭敬敬奉他为一家之主了。既然是一家之主,那待遇肯定也不一般,接下来说一下祭灶。
有意思的媚灶习俗
祭灶的习俗先秦时期就有,祭灶的方式时代有别,各地也有差异,就是同一地区的贫富之家也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去梳理历史,也不考究方式,而是谈谈祭灶中的“媚灶”习俗。
“媚灶”一词概出自《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说明孔子那个时代就有这么一个谚语,王孙贾请教孔子是什么意思。媚就是讨好的意思,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说明灶神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也许那时就已出现了媚灶习俗。但是怎么个讨好法,不得而知。
《后汉书·阴识传》记载了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祭灶而暴富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西汉宣帝时,阴子方是个大孝子。某年腊日的一个早晨,阴子方正要做早饭,灶神出现了。他赶忙下跪,并将一只家养的黄羊宰杀了招待灶神。从此之后,阴子方接连发财,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发户。有田地七百顷,车马奴仆之多堪比诸侯。用贵重的黄羊奉祀灶神,这应该是媚灶的一种方式,以后也有人学阴子方,使用黄羊祭祀灶神,“黄羊祭灶”竟然成了一种习俗。但是杀羊这个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是太奢侈了。
唐代的时候,出现了以灶马为祭祀对象,以及“醉司命”的祭灶方式。唐《辇下岁时记》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这个“灶马”就是年画的雏形。“醉司命”是用酒糟涂在灶门上,意为把灶神灌醉。这里有点强迫的意思,不管你喝不喝酒,硬是往嘴上抹,不过这种成本就低多了,而且简便易行,灶神醉了,脑子不清晰,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就容易忘事。
除了酒,在宋代的祭灶供品中,又可见糕和糖等甜食。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二十四日祀灶,用胶牙饧,谓膠其口,使不得言。”胶牙饧,就是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齿,故名。用糖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张不开嘴,说不出话。直到今天,一些地方祭灶,还会往年画上的灶神和灶神奶奶嘴上抹麦芽糖或者蜂蜜。这种赤裸裸的讨好行为,颇有几分意思。范成大还有一首《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三)祭灶词》:“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诗里有猪头肉、有酒、有鱼,还有豆沙馅、甘松馅的米粉团子。有丰盛,就有寒酸,北宋时期的吕蒙正也写了一首《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灶神爷对不起了!我这里只有一碗清汤和诗一篇,若是玉皇大帝问起来,您就说“乱世文章不值钱”。言外之意,不是我不讨好您,而是我难啊!这是吕蒙正尚未为官时的作品,此时的他与母亲被赶出家族,住在寒窑,生活相当窘迫。
明清时期,糖瓜已成民间祭灶的必备之物。此外,不光要祭灶神,还有祭马。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纸钱)、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民间用各式糖瓜祭灶,清水、草豆则是给神马(画像上的纸马)吃的,让它路上别饿着,以免耽误了灶神的“年会”。所以那句家喻户晓的民谚“二十三,糖瓜粘”,这个糖瓜可不是给小孩准备的,而是先要伺候灶神。
除了在祭品上做文章,民间还想出了更有效的办法,有的地方人们会用过门钱遮住年画上灶神的眼睛。他们的解释是:这样灶神就看不见家里的事了。
媚灶习俗,应源于灶神具有监察的职能,而灵感无疑来自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今天祭灶的迷信成分已越来越淡,转而成为一种年俗,贴年画,祭灶神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可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