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蛇年春节没有年三十”的消息引发热议。事实上,不仅是2025年,未来的五年(2025—2029年)都不会有“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后,便直接迎来大年初一。“年三十”究竟为什么消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与后勤中心副主任王科超解释说,大年三十的缺失,主要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编算规则有关。
农历月份是按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朔”代表农历的初一,“望”则指农历的十五前后,即满月时刻。一个农历月的长度,是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
不过,月亮的运动是复杂的,绕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同时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也是椭圆形的。 由于引力影响,月亮和地球的运动速度时快时慢,因此每个“朔望月”的周期并不相同。
农历中的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如果腊月是小月,那么这一年度将会没有大年三十。
年三十消失的现象其实并不稀奇,腊月逢小月的情况,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例如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即将到来的2025年到2029年连续五年,大家都要面对年三十的缺失。
由于“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稍长于29.5天,因此在历法上,大月出现的次数稍多于小月,因此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年三十的年份多。
年三十的消失并不代表除夕会消失。根据民间习俗,农历岁末的最后一个晚上仍被称为除夕。因此,无论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除夕作为传统节日一直存在。
此外,农历乙巳年(蛇年)是闰年,闰六月,全年384天,而公历2025年是平年,全年365天,农历年比公历年足足多出19天。
农历乙巳年(蛇年)恰好是双春年,即一个农历年份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根据传统观念,双春年被视为祥瑞之年,寓意着丰收、吉祥和好运。
在2025年日历上,还可看到一个有趣特点:好几个节日连在一起。其中,端午节和六一节紧挨在一起,而中秋节和国庆节也几乎重合。此外,2025年由于闰月的存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使三伏天的天数减少到30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