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果园内鲜见80后今后苹果谁来种?
  • 2011年10月13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孙芳芳

    “十一”期间,栖霞的果农都在忙活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摘果袋。摘果袋看似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果农们却做得十分细致。掰开封口的铁丝、撕开果袋、在苹果和树枝之间垫上防磨的泡沫,最后还得在树下铺上反光膜,保证充足的上色。“十一”期间,记者来到蛇窝泊镇体验了果农的摘袋工作。

    体验:

    一天摘6000个袋子

    4日上午,天刚朦朦亮,蛇窝泊镇果农刘劲名就起床了。等他把摘果袋用的工具都收拾到农用车上,老伴的饭也做好了。昨天晚上特意看了天气预报,说是今天温度有所回升,他跟老伴决定趁天好早早去果园里摘袋。

    “摘果袋手得轻,一旦下手重了,要么磨了苹果,要么把苹果碰掉了。”刘劲名给记者展示着摘袋的步骤,“磨伤的苹果就不值钱了,只能当残次果卖。” 

    看着刘劲名操作起来很简单,记者就开始上手干活了。“唉呀,苹果掉了。”随着扑通一声,一个大苹果掉落到了地上,一个树枝上同时长了三个苹果,然而记者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当记者在给其中一个苹果摘袋时,另外两个苹果却被碰掉了。看到掉落地上的两个大苹果,刘劲名脸上有些惋惜,不过还是不住地安慰记者说没事没事。

    刘劲名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平均一天要摘六千多个袋子,到了农忙的时候中午饭都是带到果园里吃的。

    调查:

    果农多是四五十岁

    “现在上了岁数了,有点干不动了。”在摘袋的时候,刘劲名时不时要爬到树头上,“套袋的时候爬一次,摘袋的时候爬一次,摘苹果的时候还得上来。”刘劲名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50多岁了,爬树头越来越觉得吃力了。“年轻人都去哪里了?”记者的疑问引来了刘劲名的一声叹息,“现在侍弄苹果的大都是四五十岁的,连三十岁的都少。”

    “儿子现在在青岛工作,而且已经买房了,肯定不会回来种苹果了。”刘劲名告诉记者,他家里有六亩多果园,年纪越来越大,侍弄这些果树也越来越觉得吃力了。“儿子一直劝我把果园卖一部分,可是总觉得不舍得。”刘劲名告诉记者,等到自己真的干不动了的时候,也只能把果园卖掉了。 

    据刘劲名介绍,他们村子里八成以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侍弄果园。“吃不了这份苦,大部分都进城了。”

    农村青年坦言———

    不愿回家种苹果

    在蛇窝泊镇体验摘袋的几天里,记者结识了80后农村青年李微。李微在济南的一家企业从事销售的工作,“十一”放假他没有出去游玩,而是选择回家帮父母摘袋,减轻下父母的负担。

    说到80后农村青年不愿回乡务农的问题,李微的脸上略过了一丝无奈。“但凡读过大学的人,可能都不愿意再回来管理果园,会觉得脸上无光。”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们很少愿意回归这片土地,接手父辈留下来的片片果园。“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不知道等我们干不动的时候,谁来接着种苹果。”刘劲名说出了不少四五十岁果农的担忧。

    编辑:王世新 美编/组版:夏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果园内鲜见80后今后苹果谁来种?
石斑鱼苗按长度卖长成后一斤可卖200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