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考古教授张良仁化身美食博主成“网红”,考古的正业也没耽误
2024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良仁(左三)和团队成员一起拍摄短视频。 受访者供图
  张良仁在授课中。 受访者供图
     54岁这一年,张良仁决定做一个“拆”门槛的人。
  在此之前,他从北大本科、社科院研究生念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当了好多年研究员,又成为南京大学教授,按部就班成为一名考古学者,只关心教学、研究、学生这三件事。如今,他以美食博主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馄饨、油条、鸭油烧饼、汤包、旋转小火锅……张良仁行走在人间烟火里,拍摄出一条条书香饭香碰撞的短视频,将特色美食和考古知识营造得声色俱备,还带起一股考古热的风潮。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张良仁社交媒体的自我简介。他是如何成为“网红”,又能将考古继续下去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张良仁。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田汝晔     

刚开始吃着吃着就忘词了
  记者:从何时开始,您有了在社交平台上当一名考古“美食家”的想法?
  张良仁:我是搞考古的,目前在研究外国考古,主要面向伊朗和俄罗斯。和国内考古不同的是,搞外国考古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经费短缺。我就想到了在社交平台上讲考古,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但考古作为一个学科,有它自身的专业要求,为了让知识更有趣地传播,考古需要借助一些表现形式,即“考古+”,我就想从美食、故事、文物、旅游等大众接受度高的方面入手讲考古,美食是第一次尝试。
  记者:为何最先从美食开始尝试?
  张良仁:做了美食探店的短视频以后,我发现,从这个角度看考古其实很有意思。我现在的做法是拍摄老百姓熟悉的美食,从美食出发,讲讲涉及到历史和考古知识。先从南京人熟悉的美食开始,专门做了一个“吃鸭”系列,起名“鸭生不易”,比如拍南京烤鸭,我讲的是金陵的鸭如何随朱棣到了北京,成为今日登堂入室的国宴大菜。
  记者:您发布的短视频是怎样成型的?
  张良仁:做研究、写论文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拍视频我不会。我们有个团队,他们几乎都是90后。有人做调研、踩点、写脚本、拍摄剪辑,我负责提供思路、审核脚本里的知识点,我们视频涉及范围很广,所以我要查文献,看看是否有误,是否漏掉了什么,我怕面向大众说错了。
  记者:作为一位学者,放下“教授包袱”拍摄短视频是一种挑战吗?
  张良仁:说实话,我这个人是不太适合做短视频的。做短视频需要表演天赋,还要有演讲才能,可我普通话不标准,也不善言辞。一开始拍视频,我吃着吃着就忘词了,表情也不自然,再加上被人围观很不自在,后来也算慢慢习惯了。
  记者:如果满分100分,您给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
  张良仁:我给自己打59分,差一点及格。我请了一位播音员来教我发音、吐字,做短视频时已经好很多了,后面还要继续努力。
女儿说他变活泼可爱了
  记者:当上美食博主后,是不是更忙了?
  张良仁:其实,做视频跟我原来的生活有很大冲突。我原来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现在要审脚本,出去拍视频,还要配音,需要花很多时间,不过上课、写论文和做课题这些正事都没有耽误。
  记者:您现在收获了不少自己的粉丝?
  张良仁:我有时会碰到外校的学生,他们专门跑到南大来找我,有点像粉丝追星的感觉。有一次,我们隔壁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学院门口等我,我刚好下课回办公室,他跟我简单交流了几句,就感动得不行,我还没想到我有这么大的魔力。还有一次在南大鼓楼校区的校门口拍短视频,有个学生一眼就认出了我,他跟我说他是学音乐的,我还问他是不是想进一步研究音乐考古,我可以招这方面的研究生,他说他可以考虑。
  记者:这么说,您不排斥成为“网红”?
  张良仁:我以前都是埋头走路,很少跟人交流的,但现在走在路上就可能被人认出来,我前面也说过我想扩大知名度,所以我希望能做好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对于成为“网红”这件事,我也在努力学习中。
  记者:这是您第一次走出舒适区吗?
  张良仁:我当年考大学,报的是北大国际金融专业,成绩不够调剂到考古系。刚开始,我对考古学一无所知,学得很吃力,经历过当差生的苦恼。毕业后,我从事考古挖掘工作,才感觉对考古学入了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我被分到商周室,那时候商周考古领域难寻新意,我又决定出国留学,改学外国考古,也算是一种尝试转变。
  记者:您在网络上的这种反差感,身边人会不会感到诧异?
  张良仁:肯定会的。不过现在大学教授出来做短视频已经不稀奇了,对于我来做短视频,我的同事朋友还是很意外的,毕竟他们知道我不擅长表达,但他们很支持我。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很支持我,觉得我现在说话风格变了,人也活泼可爱多了。
开辟更多“考古+”新方向
  记者:接触短视频后,是否给您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思路?
  张良仁:做短视频这件事,给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作为学者,我的任务除了生产知识,还需要把所生产的知识传递给老百姓。其实某些知识的获取是不需要门槛的,老百姓生产的知识对我们研究考古很有帮助。我发布视频之后,好多网友会通过私信或评论的方式向我请教问题,还会给我提供美食线索,我觉得这是一个知识循环累积的过程。
  记者:目前我国考古专业发展情况如何?
  张良仁:总体来说,考古还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从业人数不到一万人。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考古研究方面的投入都在增加,我们国家的多学科考古研究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现在,至少有38所高校开设了考古专业,相较我读书那会儿已经增长了三倍。
  记者:如何看待近年来的“考古热”?
  张良仁:我有很多学生也是受《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这些节目的影响,决定报考考古专业的。第一堂课,我会给他们泼凉水,打破他们对考古的浪漫想象,这个学科最有趣和最有成就的背后,是极其漫长和辛苦的工作,进入这个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现在,考古学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进入考古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好事。
  记者:您后续有哪些计划?
  张良仁:考古学科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纵深发展,一个是往国外发展。我一直讲,考古学是一个“千手观音”,也就是说,考古学可以跟很多学科相结合,我现在做的就是开辟一些新的结合方向,扩展考古学科跨学科的能力。有些学者做了“网红”以后吃老本,就不做研究了,我原来是做外国考古和科技考古,还有很多学术问题想继续研究,我不想放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