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绿色革命”显成效,村民致富有了新“靠山”
“啃秃”的山披绿变网红打卡地
2020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重磅
B06
新闻
找记者 上壹点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汪泷
  文/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从伟 见习记者 刘宗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崛起引领乡村振兴”几个大字矗立在嘉祥县纸坊镇钻石山的山间。每天,矿山承包人夏纪伟都要登上山顶,点上一支烟,凝神观望一会。
  “做梦也没想到这座山能有今天的样子。”夏纪伟说,以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盲目开山打石,一点点啃噬着山体,不仅导致整座山千疮百孔,周边村民生活的环境也是脏乱差。2010年,当地政府“封山禁采”后,经过修复,山绿了,空气清新了,山上开启了农家乐,来这游玩的人们多了起来,周边村民们也陆续上山打工赚钱。“啃秃”的矿山治理后成了增收致富的新“靠山”。

  “啃秃”的山披绿变网红打卡地。
  扫码看视频。
  四年的疯狂采石
钻石山削去一半

  “我们当地人都把这座山叫做“钻石山”,因为它从远处看形如钻石。”夏纪伟指着一处山体说,如今它没有了钻石的样子。
  夏纪伟是当地夏庵村村民,2005年的时候看到当地开山打石生意火爆,自己也办理了采石证,买了一台石子机。当时一天能生产4000吨石子,源源不断销往河南、江苏等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28元一吨,不好的时候就成本价销售,只要不赔本就卖。
  “那可是真挣钱。”回忆起当年生意的火爆,夏纪伟话语间难掩兴奋。他说,当时跟着自己干的工人就有60多人。短短四年的时间,整个山体就削去了一半。
  跟夏纪伟一样,当时在纸坊镇各个山头上从事开山打石的有50多家,人们肆无忌惮地“啃噬”着山体。
  夏纪伟说,当年打出的石子堆砌在山上,石子机工作时也没做什么防护,粉尘乱飞,工人们都戴着防尘眼罩,嘴巴上捂着厚厚的毛巾,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5米开外都看不到人影。山下那条通往周边县区的主干道也没能幸免,运输石子的车辆把路轧得坑坑洼洼,全是粉尘,当时骑着摩托车走一趟,身上就是一身土。
修复山体不容易
“啃秃”的山再补回来

  2010年,为保护山体资源,当地政府实施了“封山禁采”,开启了“绿色革命”,引导群众从开山打石向发展文旅产业转变。一大批石材加工企业停了工,往日炮声隆隆,粉尘漫天的景象逐渐销声匿迹。
  “由政府主导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自己投入100余万元填土造林。”夏纪伟说,自己是第一批带头下山的人。搞生态旅游,山上得见绿。在政府扶持和政策激励下,他从每天运石下山变成运土上山,登上当初被他“啃秃”的钻石山栽树复绿。
  他说,自己难忘那段栽树复绿的日子。在光秃秃的山上搞绿化,无异于让沙漠变绿洲,光拉土回填就有几十万立方米。之前山上就剩一棵杨树,现在这些树都是他们这些人一棵棵栽下的。    
  夏纪伟回忆说,当时往山上拉土,山道不好走,全是用农用三轮车一车一车拉的。可后来的一场大雨,又把一半的土都给冲走了。由于开始时山上的石头抓不住土,后来种的树,第一年就有不少枯死的。就这样,他们边补边种,才有了如今满山绿植的样子。
吹着山风喝着啤酒
山上越来越热闹

  后来,夏纪伟在山上开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假期,店里经常爆满,十里八庄的村民谁家有喜事,也在这里举办酒席。
  今年夏天他又打造了啤酒小镇,开业第一天生意就很火爆,除了嘉祥周边的客流,还吸引了济宁城区、金乡等地的客人。“高峰期的时候能达到七八十桌,卖出一吨多啤酒。”霓虹闪耀下,吹着山风喝着啤酒,成了钻石山上特有的风景。
  尝到生态旅游甜头的还有朱立光。曾经做开采石材生意的他打造了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儿童游玩项目、美食一条街、马术培训基地等一应俱全。
  转行做生态旅游后,引进了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前打石头卖石头咱在行,搞起生态旅游来,就成了门外汉。”朱立光坦言。
  今年他的团队策划了一场啤酒烧烤+文艺演出的“消夏季”,一天就来了2万人,这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也让他意识到生态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
昔日荒山焕发生机
老石匠们也回来了

  家住当地后李村的朱晓焕今年60多岁了,在山上找了份园林绿化的活。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给树木浇水,跟其他的几个村民有说有笑。
  朱晓焕说,以前开山打石的时候,不光山上脏,自己家院子也未能幸免,石头沫子经常覆盖一层,有时候在院子里晾个衣服都很小心。“有时候还不如不洗,风大的时候,更脏。”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山上竟然变得这么美了。还能在山上打工,一天能挣到60块钱。她说,像她一样在山上打工的村民还有60多人。
  东山头村的朱金现是一名老石匠,干了30多年的石匠活,如今66岁的他在山上也找到了石头景观造型制作的工作。
  “我这老手艺又派上用场了。”朱金现笑着说,现在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不方便,现在能在家门口的山上打份工,自己心满意足了。“一天能挣到100多块钱。”他说,当年的4个老伙计也在这里打工。以前虽然挣得多点,但是成天灰头土脸的,现在则干净多了,干起活来心情也舒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