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人民医院“医”心为民守健康,传承精神勇担当
2022年06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孔茜 见习记者 丁安顺 通讯员 孟丽

  有一种红色力量叫责任,有一种红色力量叫延续,有一种红色力量叫担当。当考验来临,金乡县人民医院的广大党员始于职责、忠于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发热门诊、核酸采样、核酸检测等岗位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平凡的身躯和专业知识为群众筑起坚实的防疫壁垒,尽显医者情怀。他们头上可能没有耀眼的光环,却默默的在防疫一线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坚决当好疫情防控一线的健康“守门人”。
发热门诊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金亭      防疫一线践初心,守好发热“哨卡”
核酸标本采集处负责人丁婷      核酸采样筑防线,用赤诚诠释担当
  发热门诊是加强发热人员全流程管理、进行疫情防控的医疗“前哨”,就诊群众都是各类原因的发热患者及风险地区回程人员,责任重大,风险也较大。作为医院发热门诊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的刘金亭身上的担子则显得越发沉重,他和同事需要在发热患者中甄别有无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人员,并联合医院其他学科开展病例会诊讨论,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专业防控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不能有丝毫松懈。
  从深夜23时到次日中午11时,历经一夜忙碌工作的刘金亭方才换下防护服,初见刘金亭时,他虽面带倦容,却神色轻松,因为被救治的突发癫痫患者病情终于平稳下来。而这种与时间赛跑深夜抢救对于他而言已成“常态”,凌晨一两点钟的召回更是“常事”,为此他在办公室支起了一张床,便于吃住在医院。有段时间,由于超负荷工作,每日仅能休息两三个小时的他,整个脸都浮肿了起来。
  “面对每一位就诊群众,我们都需要打起精神,高度警惕,不惧风险,规范治疗,把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担当意识融入到具体的防控工作中。”对于拥有14年党龄的刘金亭而言,他深知肩上重担的含义,事事冲在前便是他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在疫情防控初期,面对诸多未知情况,刘金亭第一个身穿防护服进入医院留观室进行核酸采样。他说,虽内心也有过恐惧心理,但是作为党员就应当冲在最前,为年轻人树立榜样。
  而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刘金亭手机同样是24小时不关机,即使是晚上回家休息,也要把手机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有时一夜就能接到十几二十个电话,对此,他亦未有怨言。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堡垒,一袭白衣就是一面旗帜,堡垒无言,却能凝聚无限力量;旗帜无声,却能挑起一线担当。面对每日上百人次患者的就诊压力,刘金亭和他的同事们更是严把“防控关”,筑牢“防疫墙”,认真排查每一位疑似病例,细心诊治每一位发热患者,缜密推敲着每一次鉴定结论,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已入夏至,持续高温让人酷热难耐,对于身着防护服、佩戴口罩和面罩的核酸采样工作人员而言,那闷热的感觉更宛如置身于“桑拿房”一般。而这种“工作常态”已经陪伴金乡县人民医院大外科护士长丁婷走过了四季。从提出申请参与抗疫到日以继夜、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核酸采样一线,在身为党员和从医26年的丁婷看来,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检验初心和使命,越能锤炼党性修养。
  从2021年1月至今,金乡县人民医院先后筹建了三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点。为高质高效做好核酸采样工作,丁婷投入大量心血和精力,总是每天早晨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科室,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工作。规划区域布局,梳理工作流程,制订各项工作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标本采样、环境消毒、来检人员风险排查等知识培训;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紧急情况……她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以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三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点,一天就需采样三四千人,一个月就达十万人。”丁婷说,从清晨到日落,核酸采样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成百上千次地重复操作下,每个人一个班次下来手臂即会肿胀、疼痛。而为使每次采样更加精准、规范,降低受检人的不适感,他们时常还需屈膝、半蹲,长时间下来更会使得双腿发抖。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核酸检测需求,提升核酸采集工作效率,丁婷和很多同事都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采样点排班,这也为疫情防控聚集起一股强大的“金医”力量。身为核酸标本采集处负责人的她,每日既要监管防疫制度的严格落实和技术操作的规范执行,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工作强度大,繁忙而琐碎。在日复一日坚守的背后,她的心中还藏着对至亲深深地内疚。丁婷的二宝刚4岁,正是最依赖母亲的时候,“每到下班时间,孩子都会盼望着我回家的身影,但由于总是不能按时下班,二宝就哭着喊着想妈妈,有时嗓子都哭哑了,而我又不能在身边安抚她,家里人都非常无奈,也很心疼。”
  正是因历经他人苦,丁婷才更加懂得同事们的不易。每逢节假日,她都会主动“顶班”,为的是让家远或家中孩子小的同事能够多在家呆一会。“身着白衣,注定要肩负防疫重任。胸佩党徽,更应有担当。”丁婷坦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党员的责任也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体会。
检验科主任杨焕涛 核酸检测“加速度”,甘做“幕后战士”
小儿外科主诊组长、主治医师杜宗宾     防护服下的坚守,他是温暖“大白”
  从天光微亮到午夜未央,从华灯初上到黎明破晓,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杨焕涛所在的检验科可谓是近乎“连轴转”的科室,16个人、24小时、万余份数据,每一份高效精准的核酸检测报告背后都凝结了他们的辛勤与汗水。
  发热患者2小时出结果、相关病陪人4小时出结果,愿检尽检6-8小时出结果……面对日常超负荷的工作,实验室里的他们为高质量完成检测任务,从标本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试剂准备、标本提取、扩增分析、读取数据、信息再核对、上传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求速度、讲质量,杨焕涛所带领的核酸检测队伍更是实现了核酸检测24小时不分昼夜、随来随检,只为守好新冠病毒检测的最后一道关卡,出具“一锤定音”的检测报告。
  “艰巨的任务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是对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考验。”作为党龄8年的“老党员”,杨焕涛深知关键时刻党员就应冲锋在前的道理。虽身为科室负责人,理论上无需亲自检测,但是闲不住的他,更愿意将更多时间扎在科室一线。即使是下班时间,一旦看到实验室有新送来的标本,就顾不上其他,换上防护服走进实验室开始工作。这一干就是数小时,直至工作完成。防护服脱下的那一刻,尽管汗珠从发丝不停流下、双脚浸湿、脸上勒痕灼热,杨焕涛也不愿意多挪一步。等到所有检测报告数据出来,他才肯放心离开。
  “作为检验人员,及时、准确地上报结果是最大的责任,也是检验人最大的光荣。我们多坚持一点,群众就安心一点。”在杨焕涛的带领与感染下,科室成员干劲十足,互相协作、彼此配合,与时间赛跑,埋头于核酸标本检测中,共同构筑起了一条“无缝衔接”的闭环检验链,用实际行动交出“硬核战队”合格答卷。
  胸前党徽闪亮,满载着责任与担当。入党8年,是党员亦是医者的杜宗宾,在疫情防控这场战“疫”之中,无论是参加疫情重点区域人员返回工作,亦或是参加核酸采样工作,他都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作为党员就要冲在一线,有困难就应我们先上。”在杜宗宾眼中,奉献是党员的责任,付出是医者的使命,而当两者身份融合时,那便成了一种荣耀,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在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他积极加入到核酸采样队伍中,小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即是他的“阵地”。
  从日出到日落,从夜幕到清晨,每当全员核酸检测时,他与同事在采样点一呆就是一整天。而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看似简单,仅需几十秒即可完成的核酸取样,杜宗宾与同事俩人一天就要采样2000余人。上千次的重复动作,以至于他们的嗓子沙哑、手臂酸痛难以抬起。有次,直至采样工作结束,杜宗宾才发现久握棉棒的右手手背已肿起了大包,手指活动即会产生钻心的疼痛感,数周后才逐渐消退。
  由于负责核酸采样的小区住户较多,还属于老旧小区,除定点核酸采样外,杜宗宾与同事还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入户服务。四楼、五楼、六楼……穿上臃肿的防护服,被手套、口罩、护目镜严严实实包裹着的杜宗宾一爬楼就是近50户,一次就要花费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如“蒸笼”般炙烤着他,护目镜的蒸汽成滴向下掉,移位的口罩刺激着眼睛不断流泪。摘掉手套,袖子中的水如水柱般倾倒而出。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杜宗宾不敢有丝毫松懈。他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辛勤付出与时间竞速,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为党旗增辉添彩。“党员率先垂范,才能使党旗高高飘扬在防疫一线阵地上。”杜宗宾说,他会继续在基层医务岗位上用坚持与坚守,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员的神圣使命。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郭纪轩 组版:李腾 校对:褚思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