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便条及其背后的故事
2022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41年胶东军区召开军事动员大会
  ▼1941年牟海公署便条
     对于文献史料而言,最大的功能莫过能够正本清源。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艰苦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党的革命文献与历史档案频遭劫难,很难完整有效保存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研究考证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或许正因这种缺憾,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使命感与担当,进而深入参与到红色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中,不断填补历史的空白,向大众呈现更加波澜壮阔的党的革命历史画卷。
  前不久,在朋友处见到一页抗战时期手书便条,引起笔者的注意。该便条32开大小,题头钤一枚“牟海公署第六区区公所钤记”印信,质地为粉连纸,毛笔书写。根据便条上的提示,其书写时间应为1941年9月8日,可以确定这是一件抗战时期的“红色文书”。据资料记载,1941年3月,中共胶东区委决定将牟平县南部的八、九、十区全部和六、七区各一部划出成立牟海行政公署(县级),到1945年1月改为乳山县,这一行政设制存在仅三年多,故这一时期文献史料留存下来的极为稀少。
  表面上看,这张便条没什么特殊内容,无非是召集开会与征粮事项。而笔者在考证这张便条书写人——第六区区长矫欣五时,却有意外发现。
  矫欣五,这个名字在地方组织史、党史资料中很难找到,仅在《牟平县志》烈士名录中,记有前垂柳村“矫馨吾”,音同字不同,按印信及便条内容推断应系一个人。根据县志记载,笔者又检索了山东英烈网,该网站相对详细:“矫馨五,籍贯山东牟平,1903年1月出生,1942年10月牺牲,生前单位为牟平县六区区政府,职务区长,1950年批准为烈士。”至此,关于矫欣五烈士的更多信息已无从查找。作为抗战时期的一名区长,身处高位为国捐躯,因何史册上无名,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暇日,笔者翻阅山东教育出版社《战争年代的胶东公学》,其中有篇乔浮沉写的《胶公生活回忆》吸引了笔者注意,文中写道:“1941年秋,胶东党政机关转战至牟平、海阳县之间,胶东公学也迁移到该地,距离我家(前垂柳村)邻近的凤凰崖村……那时前垂柳村与凤凰崖都建立了党支部,我父亲矫欣五是这一地区党组织的早期党员……”文章的作者竟是便条上那位矫欣五的后人。
  乔浮沉(1928—)原名矫福纯,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前垂柳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就读于胶东公学、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有了这条重要线索,无疑对查证矫欣五烈士踪迹提供了有利帮助。于是,笔者立即动手翻出与牟平、乳山有关的党史、史志资料查阅。诚如所料,在《牟平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上如愿找到了需要的答案。
  矫欣五,即矫馨吾、矫馨五,1903年生,牟平县第六区埠西头镇前垂柳村人。早年在青岛教书,“七七事变”后回到本村任小学教员并承担党的地下组织工作。1938年2月,雷神庙战役结束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移防至牟平县埠西头、前后垂柳、凤凰崖、崖子一带休整。当地地主武装闻知倍感威胁,为达赶走三军目的,他们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游行示威、搞破坏。根据“民先”总队指示,牟平县队部与前垂柳村小学教员、地下党员矫欣五等,迅速组织四乡八舍数千名民众举行挽留三军现场大会。此举很快被国民党特务侦悉,待三军刚刚西进第二天,矫欣五即遭绑架,命悬一线,为营救革命同志,前垂柳村连夜筹措两千元巨款赎人。1940年冬,矫欣五又奉命秘密潜回本村,以教书、经商为掩护继续坚持地下工作。次年3月,牙山地区二次解放,矫欣五被任命为牟海县第六区区长、县大队六区中队长。1942年秋,矫欣五作为分批赴鲁南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的成员之一,在途经胶济铁路时,不幸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
  按说,与这张便条相关的故事,至此应该告一段落了,但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又发现矫福纯先生另外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荏苒岁月有余痕》。他在文中提到一件往事,1982年春节,其三弟的女儿在收拾老家房屋时,从墙缝中发现一封信,这封信是山纵八路五支一总队(即团)写给前垂柳村村长的,内容为感谢该村全体村民,筹款搭救被绑架的矫欣五同志。信封和信笺虽有虫蛀,但信笺上关防与文字仍然完好无损。信中说:“本部矫馨吾同志曾被某部扣禁,幸蒙贵村好义诸君,力为斡旋并慨筹巨款多方运动,馨吾同志得复自由,此不仅该同志终身感戴,亦本部全体同志每念不忘也……诸先生竟自觉有钱出钱之正确、热心捐助抗日事业,诚不愧群众领袖,国民楷模,此种义行永世可风……”从信中的内容判断,书写时间应该是1939年。这封信一方面佐证了矫欣五烈士,当年为佑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之安危、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充分反映出这封信的革命文物价值与历史意义。而这样一封珍贵的红色文书,其背后竟然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遭遇。
  当年,在老家墙缝里发现这封秘藏了43个春秋的“传家宝”后,矫福锦立即邮寄给了二哥矫福纯。作为一位执笔创作大半生的革命作家,读罢此信,矫福纯“禁不住心潮起伏,似乎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父亲矫欣五投身革命的英姿,闪现出八路军与胶东人民的鱼水深情”。为了保存历史传承佳话,他们弟兄决定把这件珍贵的“传家宝”捐给“山东革命文物馆”,而因这一封感谢信引出的故事,到此并未结束。
  在2018年出版的《芝罘历史文化丛刊》第18期上,刊载一篇《山东纵队五支队游击第一总队矫欣五烈士的珍罕公函》的文章。文中记述,2006年12月中旬一个周末,作者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一封信函,寄件人是北京天坛南门公共汽车二厂安全科矫福锦。随后,他打开翻看,发现这个信封里还夹带着一枚老信封,信封上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前垂柳村村长启”,左下角钤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游击第一总队”印信。没错,这封信就是矫福纯弟兄当年商定捐赠的那件“传家宝”,但接收单位并不是“山东革命文物馆”。不知何故,这封见证军民鱼水情的革命文物,且饱浸矫家人心血的红色“传家宝”,在岁月轮回中辗转流离,最后竟出现在北京的旧货市场,所幸被这位叫姜斌的有心人收藏,并将其带回故里慨然捐赠给了烟台市档案部门。
  自此,这件屡经坎坷的红色“传家宝”,总算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家”,同时也了却矫氏弟兄多年之夙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