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十年再造一个新高新。
济南高新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济南高新区科航大厦。
今年是济南高新区建立的第三十三个年头。
一般公共预算从320万元到170.7亿元,企业从58家到8.9万余家,高新区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增速列全国前20强开发区第二位,对全市经济大盘形成有效拉动。济南高新区“主阵地”的优势持续叠加。当年的济南高新区仅仅是一块“试验田”,如今已集聚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五大国家级战略,成为高质量发展红利和机遇最集中的区域。
作为“国”字头的经济功能区,国家级高新区历来是各地经济产业的重镇,既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而济南高新区,显然没有辜负这样的期待。
宗兆洋 济南报道
科创点亮城市
在城市比拼中,“科创”已然成为济南高新区最闪亮的“基因”。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济南高新区牵头斩获10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创新十大提名成果中济南高新区独占其四,量子通信技术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小分子创新药、植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高精尖技术加快突破。
一系列科创成果在高新区不断涌现,也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沉淀出更多推动源头创新的能量。这只是高新区科创力量的冰山一角。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扩量提质,规模达到4100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占全市的60%;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崛起,规模达到1800亿元,交通及工程机械、激光装备等细分产业居全国行业领先位置;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成势,综合竞争力连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此外,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落户,全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395个,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8家。高新技术企业33年间增长了近110倍,达到2400余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省级瞪羚企业2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2700家,近三年平均增长超20%,数量居全省开发区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6%,R&D占GDP比重达到6.79%,位居全国前列。
当下,高级别转化载体还在不断入驻高新区。
高新区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成立未来产业联盟,谋划“3+X”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新型工业软件、第三代半导体、细胞与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布点、成链、建群”,量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通信、测量、计算”链式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卫星制造、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全环节加快贯通,15个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轮廓日渐清晰,前沿科技竞争深入日常生产生活,原始创新优势还将迎来进一步释放的可能。
拓展全球视野
“外向型”无疑是高新区一直以来最显著的标签。
长期以来,济南高新区瞄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以国际化的标准,先后引进博马科技、费斯托气动等一大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浪潮服务器全球占有量保持世界前列,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占全市47%,打开了联通世界、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渠道和空间,这一过程中,济南高新区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自2015年以来,济南高新区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大会规模、成效屡创新高,备受海内外嘉宾称赞。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将德国品质与济南城市特色结合,全方位引进德国绿色建筑技术,打造德国品质的工业园区。
此外,为进一步搭建与欧洲、美国等全球资本、技术密集区的桥梁和纽带,高新区先后建设了德国德累斯顿产业办公室、斯图加特产业交流办公室、芬兰万达办公室等一系列海外机构,并协助辖区内中国重汽、博科控股等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组织园区和企业远赴海外进行商务出访、推介,全方位提升济南高新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辨识度。
去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088.5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0.4%,外贸企业增加至1500余家,外资企业突破500户,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稳居全市第一。截至2023年底,38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新区投资,德华安顾、洛克美森、微医集团等项目落地、增资,目前全区实有外资企业800余户,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
几十年间,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但站在这个厚重的时间节点上看,敞开大门、坚定开放的主线没有变,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故事还在继续。
人才与企业的理想之都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高新区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各级各类人才达39.63万人。
城市经济活力愈发充盈的同时,也对这座超大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和人才为什么来?答案是:既有前景,也有环境。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钦(Marcin Piatkowski)研究发现,平均而言,10项营商环境指标中只要有一项获得重大突破,就会促使该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提高0.15%。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与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新一轮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的关键。
2016年,济南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和全员聘任制;2020年再次刀刃向内、精兵简政,近几年又对部门、园区、街道机构设置和职能进行了优化,广泛调动了全区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工改20条”等重点领域改革,政策日趋优化。
2021年11月,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济南,主要从“机构、服务、市场、要素、开放、载体、生态”等维度发力,包括建立健全科创金融组织体系、深化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合作交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
这样的背景下,高新区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加。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各类人才有没有地位、有没有获得感,是对一个城市发展前景好坏的最直观评判。尤其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型人才需求猛增的背景下,引领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成为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高新区积极举办“海右人才节”、高层次人才相亲联谊等系列活动,各类人才归属感不断加强。同时,增设涉外服务专区,实现涉外事项“一表清、一窗通、一站办”,外国人来华“许可互认”新模式入选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最佳实践案例。创新聘任39名“首席政策官”,解决企业诉求3000余项。协同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切实解决人才企业发展难题。
此外,高新区也在城市软件上积极作为。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占比连续5年保持80%以上。强化教育医疗保障,宣武医院济南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东院区开诊运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连续3年保持增长,位列2023年度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1位。
新的起点上,高新区聚焦高水平产城融合,大力推动“中、东、北”三大片区特色发展,城市功能形象加快蝶变。
中心区正在提档升级“中央科创区”,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双创”高地。高新东区正在精心打造“公园里的科技城市”,按照“1348”的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全面塑造。高新北区正在谋划构建“现代产业集聚的国际航空城”,成为全市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