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家雷
下棋对弈本来是一种有趣的娱乐游戏,很多人喜欢用下棋来锻炼思维能力,陶冶情趣。可是历史上有不少因与大人物下棋而命丧黄泉的事,现在看起来依然是心惊肉跳。
小太监与慈禧下棋
慈禧是晚清时期大清王朝的实际当家人。一次,烦闷的她想下棋娱乐一番。因为宫中都知道太后老佛爷的脾气,谁也不敢贸然行事。慈禧见状大怒,这时,一个小太监走了过来,跪在地上说自己会一点。慈禧看了看说:“那就你吧。”
在对弈过程中,气氛渐渐变得凝重而沉静,两人都全神贯注地进入了博弈状态。正当棋盘上激烈厮杀时,小太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我杀你的马!”
慈禧听后大怒:“你是谁,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在哀家面前放肆。”吓得众人浑身发抖,小太监更是魂飞魄散。慈禧还是怒气未消:“你敢杀哀家的马,哀家就灭你的九族,来人,把这个大逆不道的狗东西拖下去处死。”
可怜的小太监,陪着下棋中的一句无心之言竟至一命呜呼。
侍卫与康熙下棋
康熙37年秋,康熙皇帝带领百官到木兰围场打猎。本来皇帝主要目的是打猎,可这个时候他又犯了棋瘾,想下棋。有个叫那仁福的侍卫主动请缨与皇帝下棋。康熙大喜,开始对弈。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仁福的棋艺很高,与皇帝下棋并不只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结果很短时间,康熙就招架不住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位机敏的老太监喊了一声:“皇上您看,山上来了一只大老虎。”于是皇帝立马起身狩猎,并对那仁福说:“你在这里等着,朕回来接着下。”
追完虎后,康熙皇帝又忙于其他事务,把下棋这个事情忘了。直到十天后,他才想起下棋的事,结果,发现那仁福已经跪在棋盘前饿死了。
好在康熙皇帝还算得上是位仁君,对此事感到非常痛心,对那仁福进行了厚葬,并作诗吊唁:“侍臣松下手枰台,逐虎归来命已衰。未识君王轻许诺,悔将一马踏车来。”一代帝王能有这样的言语,足见其当时的痛心与追悔。同时,他还为此留下了“君而无信,何以为君?”的千古名言,被历史和后世所铭记。
吏部尚书与唐太宗下棋
有一次,唐太宗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布局时,唐俭抢占了有利位置。没想到的是唐太宗竟大为恼火,随即将唐俭贬为潭州的地方官。可是皇帝仍然余怒未消,反而认为仅仅把唐俭贬官还是太便宜他了。于是他叫来大唐名将、鄂国公尉迟敬德,并告诉他:“唐俭对朕轻慢无礼,我想杀了他,明日上朝,你要出面作证。就说唐俭心怀不满,出言诽谤朝廷。”尉迟敬德唯唯诺诺地答应着。到了第二天,当面对质时,敬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回答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唐俭对朝廷有什么怨言。”唐太宗深感意外,又反复追问了好几次,尉迟敬德仍然不改原来的说法,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气得将案几上的玉板摔碎在地,拂袖回了内殿。
龙颜大怒,后果很严重。众大臣都为尉迟敬德捏了一把汗,唐俭更是惭愧不安。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席间太宗皇帝说:“敬德所为,有利、有益者各计三项:使得唐俭免于枉死,我免于枉杀,敬德免于曲从,这是三利;又使得我有改过的美名,唐俭有再生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声誉,这是三益。”
为此,唐太宗重赏尉迟敬德绢帛千匹,以示褒奖。
那位侥幸捡了一条命的唐俭躲过了这场劫难,很幸运的是,经历三朝五帝,年近八旬寿终正寝,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回望这三个与皇帝、太后这些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权贵下棋的小例子,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赌命。专制时代,皇权至上,小人物命如草芥,生死就在君王一念之间。一代又一代的人耳闻目睹了这些见怪不怪的事情,也慢慢学精了。让上司高兴是通行的为官之道。“模棱两可”“多磕头少说话”成了很多封建官僚的生存信条。《宰相刘罗锅》里的六王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皇上圣明”。这位六王爷可谓典型的老谋深算,好事少不了,坏事找不着,一辈子位高权重,顺风顺水。电视剧中,他言语不多,不管乾隆皇帝说什么话,有什么决策,六王爷必定会抱拳躬身,声若洪钟:“皇上,您圣明”。
实际上,棋盘上本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弈双方其实都应该按照规则,本本分分、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争取更好的成绩。可现实中的棋局对弈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仅是智力相搏,甚至还会以命赌博。人生有时候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稍有差池,风云突变,命运就可能会冰火两重天。这真是“下棋之意不在棋局,一着不慎输掉人生”。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封建王朝渐行渐远,因为下盘棋而丢掉性命的离奇事情也逐渐演变成了故事。但专制时代的影响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的,民主法治的精神,众生平等的理念形成还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作者系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讲授人,中共济宁市委党校特聘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