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2575名学生尼山恭行敬师礼
202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 孙远明 曲阜报道     

  师恩如山,铭记心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月29日上午,山东曲阜尼山圣境金声玉振广场成为文化与情感交融的圣地,一场盛大而庄重的敬师礼仪式在这里进行。作为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敬师礼以“敬师、重教、崇德、尚礼、感恩”为主题,是对新时代新礼仪改革的创新探索,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目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与孔子的对话,一次传统礼仪的现代表达。
  此次敬师礼仪式秉承“古为今用、继承创新”的原则,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指导设计了“敬师礼”动作,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体现庄重感、仪式感的同时,通过行“敬师礼”的方式,让“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上午9时,十名号手立于“而立门”前吹响号角,伴随着古乐,百名旗手手举校旗,八名护卫学生手捧“杏坛授叶”《论语》书卷,缓缓步入“不惑台”,将象征智慧与希望的银杏叶,传递至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
  整场仪式活动共有“敬师乐、笃学礼、和合乐、谢师礼、桃李乐、大同乐”六项仪式。
  在“敬师乐”环节,十面大鼓鼓声齐鸣,金声玉振广场的全体师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衣冠”,向孔子像行“敬师礼”。金声玉振,响彻云霄,这是礼乐文明的回响,也是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理念的现代诠释。
  古韵悠扬,教诲绵长。“笃学礼”环节,在教师代表和奥运冠军李越宏、孙梦雅的带领下,全体师生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书声琅琅,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先贤孔子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在“和合乐”仪式环节中,曲阜师范大学合唱团用歌声演绎了《论语(节选)》(和合篇),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同时,送子入泮、剪红绳、盥手、奉茶、朱砂启智等古代入学礼的小场景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尊师重教的精神传承,每一个仪式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谢师礼”环节中,毕业生代表上台分享亲身经历与感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随后,毕业生代表向老师行“敬师礼”,并献花表达敬意。“桃李乐”环节,师生共致祝文,“击鼓鸣志”将仪式推向高潮。“一鼓:‘志于学道,修身为本’;再鼓:‘学而时习,不厌不倦’;三鼓:‘见贤思齐,共赴大同’。”每一声鼓响,都激荡着学子们的志向与追求,鼓励他们好学上进,明志远行。
  仪式最后的“大同乐”环节,济宁孔子学校的小学生代表唱响《尼山敬师歌》,象征孔子年龄的2575只鸽子腾空而起,孔子湖上喷泉涌动,“涌泉相报”寓意着师恩的浩荡与文化的传承如泉水般源源不断。
  据了解,这场仪式共有2575名大、中、小学生参加,其中还有留学生代表。数字与孔子的年龄相对应。济宁孔子学校小学生孔晟熙与同学共唱《尼山敬师歌》,他说,“将铭记孔子教诲,铭记师恩,勤奋学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来自济宁学院物理学师范类的大二学生盛明杭告诉记者,通过参加这场仪式,对孔子思想所弘扬的尊师重教、仁义礼智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敬拜先师,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与尊重。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邹城市第十中学附属幼儿园教师谭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500多年前,孔子在银杏树下为弟子们讲学,传承千年思想之光。今天,孔子故里举行庄重的“敬师礼”仪式,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和精神的传承。它通过沉浸式体验新礼仪,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全社会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榜样,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这不仅是在敬拜先贤,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传统文化复兴与文化两创赋予了新的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